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历史中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时间虽然仅有九个月,但却在明朝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没有祖父朱元璋、父亲朱棣那样的丰功伟绩,却宅心仁厚。他在位期间,一改永乐年间穷兵黩武的局面,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社会发展进行调整,使得社会安定,政治统治稳固,百姓安居乐业,他和其子明宣宗朱瞻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之一—“仁宣之治”,为明朝统治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纵观明仁宗朱高炽的一生,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世子时期、皇太子时期、即位为皇帝时期。这三个时期,代表了他人生中不同的三个阶段,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朱高炽的本心都一如既往地仁厚,不论是处理军国大事还是个人私事,他都宽以待人,深得人心,为他以后施行仁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世子时期的朱高炽
朱高炽自幼年时候起,便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在四五岁时就已经书不离手,而且特别喜欢学习,经常听一些儒家学者讲课。正是因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当朱元璋召集几个年长的皇孙在身边熟悉政务时,朱高炽的表现最为突出,深得朱元璋喜爱。也正是在儒家文化长时间的熏陶下,才使得朱高炽养成了宅心仁厚的品格。除了读书之外,朱高炽的日常训练也没有落下,箭射得特别准。可见,幼年时期的朱高炽也算得上是文武双全了。
洪武二十八年,十八岁的朱高炽被朱元璋“授金册、金宝,任命为燕王朱棣的世子。”
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对年轻时期的朱高炽是极为满意的。为了培养子孙后代的品德修养,朱元璋常常派他的一些孙子去检阅皇城卫士。每一次朱高炽都是最后一个回来。对此,朱元璋深感奇怪,便问朱高炽说“你为什么总是最后一个回来?”朱高炽回答说:“因为早晨很冷,又正值卫士们吃饭,只好待他们饭后才开始检阅,所以就回来迟了。”听完朱高炽的回答,朱元璋极为高兴,对朱高炽说道:“能体恤下人是吾心也”。由此可以看出,朱高炽的仁厚善良从年轻的时候便开始闪现了。
有一次,朱元璋将大臣们的奏折发给孙子们查阅,其他人都表现平平,唯独朱高炽总能将有关国计民生大事奏章挑出来呈报给朱元璋。这种行为使得朱元璋对他另眼相看,朱元璋觉得朱高炽的理事能力比其他人要强上不少。
但有一件事又令朱元璋很好奇,就是朱高炽对于奏章中的语病和错别字从不改动。朱元璋问他是什么原因,朱高炽表现出了他这个年纪不该有的睿智,冷静地回答道:“不敢忽顾小过失,以渎天听。”意思就是:“不能因为文章中小的过错,让皇上失去掌握重要情报的机会。对于朱高炽的回答,朱元璋可谓是十分满意,因此对朱高炽也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夸朱高炽说:“孙有人君之度哉。”
由此可见,世子时期的朱高炽,无论是品行还是才能,都非其他人可比。
还有一次,朱元璋问朱高炽:“尧九年之水,汤七年之旱,百姓奚持?”意思是尧在位的时候,有九年水灾,商汤在位的时候,有七年旱灾,老百姓依靠的是什么呢?朱高炽回答说:“恃圣人有恤民之政耳!”朱元璋听完后,感叹道:“我们朱家终于后继有人了!”
自此以后,朱元璋对这个嫡长孙另眼相看,喜爱有加。
因此,朱高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仁君,从其成长经历我们便可以看出。他自幼性格沉稳,少年能成,又经常阅读大量书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他以后施行仁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朱元璋的培养与熏陶下,他得到了接触大量政事的机会,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这为他以后作为太子监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皇太子时期的朱高炽
公元1399年,面对朱允文的步步紧逼。忍无可忍的朱棣打算起兵造反,他以“靖难”之名,正式起兵反抗朝廷。
面对来势汹汹的燕军,毫无执政经验的朱允文很快便乱了手脚,使得朱棣的军队很快攻进了紫禁城,朱允文自此消失不见。于是,朱棣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后,对于立谁为太子之事犯了愁。按理来说,朱高炽是嫡长子,又从小被立为世子,所以立他为太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朱棣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二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又长得高大威猛,非常符合他心中的太子人选。
反观朱高炽,不仅长得身宽体胖,走路要两个人搀着,而且还患有足疾。尽管朱高炽在朱棣靖难期间,留守监国,稳住了大后方,才使得朱棣能够毫无顾忌地去“靖难”。
然而,这一切在朱棣看来,还坚定不了他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的信心,就在夺储之争愈演愈烈之时,解晋的几句话,才打破了这个僵局。
究竟是立谁为太子,朱棣一时半会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说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他又强调“好圣孙!”想以朱瞻基来打动朱棣。为此,解缙又为《虎顾众彪图》题曰:“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看后,最终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在解缙的帮助下,朱高炽有惊无险地被立为皇太子。
成为皇太子之后,朱高炽先后六次担起监国重任。监国期间,他选贤任能,屡行仁政,积极调整国家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赈济灾民。公元1409年,凤阳爆发了严重的水灾。为了确保及时了解灾情和救济灾民,朱高炽先是派人前去凤阳一带察看灾害情况,又根据反馈上来的情况,免除了受灾地区的田赋,并代百姓赎回灾害无活而所卖的子女。
1420年,朱高炽前往北京的途中。路过山东邹县,见很多人拿着筐沿路拾取草籽。朱高炽感到很奇怪,于是便停下坐骑,问他们拾草何用。老百姓跪下回答道:“这是为饥荒时期准备吃的”,朱高炽听了,感到很惊讶。
随后,他进入老百姓家,看到家家户户男女都基本上衣不蔽体,缺吃少穿。为此,他叹息道:“民隐上闻,若此乎?”看到老百姓生活如此艰难,他于心不忍,于是便让随行宦官给了他们一些钱财。与此同时,他又召集乡邻,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疾苦。
恰巧此时,山东布政使石执中前来迎接朱高炽,朱高炽一见这位管着一省钱粮的布政使,气不打一出来,怒斥道:“为民牧而民穷如此,亦动念乎!”石执中回答道:“凡受灾之处,皆已奏请皇上停止征收今年的秋税。”朱高炽又说道:“百姓都快饿死了,你们还想着征税的事情?赶快发官粮来赈灾,这种事情千万不能拖延。”
“民饥且死,尚及征税耶?汝宜速发官粟以赈之,事不可缓!”
石执中又请示说是否每个人发三斗,没想朱高炽直接说:“一人发六斗,你们不必害怕擅发官粮之罪,我见了皇上自然会说清楚。”
到达北京后,朱高炽向朱棣报告了自己在山东的所见所闻,没想到朱棣不怒反喜,他夸奖朱高炽做得对,并说道:“昔范仲淹之子尤举麦舟济父之故旧,况吾百姓之赤子乎?”
于是,在朱棣的鼓励下,赈济灾民成了朱高炽监国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二,亲近文臣。自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朱高炽对文臣别有一番感情,他常常刊印一些古代名人名言与大臣们共勉,并对他们说:“修之贤,非止于文,卿当考其所以事君者共勉之。”
他要求大臣们要做一个敢于直言的人,而不是做一个阿谀奉承的人。对于说过他坏话的人,他从不加以追究。对于大臣的过错,只要不是极为严重的过失,一般他也不加以追责。
如永乐十九年,礼部尚书吕震对朱高炽说道:“昔日殿下在南京时,有人以殿下的过失给皇上书。”朱高炽说道:“过失,我岂能没有。现在既然皇帝都不相信,我又何必与他计较呢?”
从对待诽谤他的人的态度来看,朱高炽的仁厚、善良绝对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其三,宽缓刑罚。作为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有名的仁君之一,朱高炽对于犯罪分子也表现出了仁慈的一面。
永乐八年(1408)二月,朱高炽给朱棣建议道:“应该赦免犯死罪以下囚犯。”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
永乐十一年(1411)五月,朱高炽监国期间,他又提出并实行了“赎罪例钞”这一政策,意思就是用钱物赎免罪行。当然,朱高炽的这一政策仅仅针对的是罪名比较轻的人,对于犯了死罪的人还是依律处置。
总而言之,朱高炽作为皇太子监国期间,他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为永乐朝政治局势的缓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朱高炽监国期间的行为,《明史》做出的总评价是:“朝无废事。”可以说是对朱高炽的极大肯定。
皇帝时期的朱高炽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戎马一生的朱棣驾崩于北征蒙古阿鲁台归来的途中。临去世前,朱棣将帝位传给了朱高炽。
八月,朱高炽在做了二十年的太子后,终于继位为皇帝,成了继朱棣之后大明朝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
朱高炽接手之后的明王朝,一改朱棣之前“穷兵黩武”的局面,而是采用缓和的社会政策,将明王朝的发展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首先,在军事方面。由于之前朱棣的数次北征使得明朝财政入不敷出,到朱高炽时期,已经无力主动出击蒙古各部落。鉴于此,朱高炽放弃主动进攻蒙古的军事策略,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经营与蒙古之间关系的策略。
当然,与蒙古各部积极交往也并不意味着对其放任不管。为了防御蒙古各部,朱高炽将明朝与蒙古之间的交易活动置于严密的监视之下。除此之外,朱高炽还极为重视明朝北部边防,多次命令边关将领加强巡逻,防止蒙古各部的入侵。
其二,重用贤臣。朱高炽在位期间,发展并完善了内阁制度,他不仅提高了杨士奇等一批贤臣的权力和地位,还让他们参与决策。同时,他又恢复了被朱棣废除的三公三孤的管制,加封杨士奇为保傅一类的高官。
永乐末年,朱棣曾将一批官员下狱。朱高炽执政后,将这些人放出来之后,还提升了他们的官职,又重用了一批人。朱高炽的这一系列举措,对于其巩固统治,稳定当时的政治局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三,赦免建文时期的官员及其家人。与朱棣的冷血无情不同,朱高炽自皇太子时期,就对朱棣大肆镇压和迫害建文时期的大臣的做法感到不可理解。所以,他登基后不久,便颁布诏书:“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这使得建文时期的大臣遗孤彻底从奴婢、罪囚的地位中解脱了出来,从而恢复了平民的自由。
除此之外,朱高炽还为建文时期的典型人物方孝孺洗脱冤屈,公开称方孝孺为忠臣,为其恢复名誉。同时,又公开承认建文一朝的合法地位,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朱高炽此举,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重大反响。
其四,停下西洋,停止一些非必要的采办工程。朱高炽继位不久,夏原吉便上疏请求朱高炽“振饥,省赋役,罢西洋取宝船及云南、交趾采办诸道金银课。”
对于夏原吉的建议,朱高炽深感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巨大支出以及浪费,于是便采纳了夏原吉的建议。
用了二十二年,朱高炽下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除此之外,朱高炽又下令停止各地区的非必要采办,又命各衙门非奉朝廷明文,一律不许擅自叨扰军民。
通过以上一系列行政举措,可以看出朱高炽解决这些问题的魄力与决心,罢宝船、采办等行为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其五,重视民生。朱高炽虽然在位不到一年,但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稳定和恢复农业经济,稳定百姓生活。为了缓解永乐年间国穷民困的局面,他曾数次下令免除老百姓的赋税。除此之外,他还下令对一些地方的饥荒提供无偿的救济。
为了简化救灾手续,朱高炽曾令杨士奇与户部、工部商议,直接起草诏令救济灾区。为了减轻江南地区的重税,朱高炽还派人前往江南实地考察,以便制定出合理的方案。
结语
朱高炽在即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以大刀阔斧的决心和勇气扭转了永乐时期的一系列施政弊端,不仅巩固和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百姓的负担相继减轻,生活进入了相对安定的局面。
朱高炽执政期间,朝中政治环境宽松,君臣之间较为和睦,冤狱数量大大减少。明朝在朱高炽的统治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时期。朱高炽以自己仁厚的本色,为明朝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期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