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0年6月15日中印边境冲突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时间,班长一直想从战术角度出发,比较纯粹地分析下双方对这场冲突中的表现,进而帮大家更为全面的了解此次冲突经过。

中印冲突发生地,加勒万河谷,河流湍急,道路经常被冲断

冲突起因大家都清楚,再次不再赘述,这里就冲突经过简单叙述一下:印军在加勒万河谷突然越线,中方边防团长祁发宝带领数名战士前往交涉并试图阻止印军行动(此时天未黑),双方爆发冲突,由于印军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且准备充分,中方人员被围攻随后占据地形坚守,最后中方支援部队赶到,将印军击退。整个冲突过程持续了7个小时,从15号傍晚一直打到第二天凌晨。事件共造成中方4名官兵阵亡,一名边防团长重伤,而印军方面则有包括一名中校营长在内的20人死亡。

大批印军准备充足,突然越线

先来说说印军战术,从战前准备、侦察情报上来说,印军是比较成功的,首先他们应该对中方在加勒万河谷最前线的兵力布置以及后方支援有较为正确的判断,准备了数倍于中方的兵力,并判断出中方大规模支援会受限于交通中断,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只要出动绝对优势的兵力越线,之后快速完成攻击中方人员并摧毁营地设施等目标后撤走,就算圆满完成了预定战术目标。从现场画面以及事后报道可以看出,印军越线时中方士兵在视频中仅有20-30人,可以说处于完全劣势。

祁发宝及战士们被围攻

在冲突爆发后,中印双方不断有增援到达现场,中方第一批到达的应该是营长陈红军带领的队伍,但此时中方人数仍少于印方,中方在此阶段做的是抢救被困人员以及殊死搏斗,陈红军和另外两名战士陈祥榕、肖思远应该就是在此时牺牲的。但印军准备充足却大大低估了中方官兵的指挥能力、战术素养、单兵作战能力以及顽强程度,在占据完全人数优势的情况下,迟迟无法取胜,而中方军人宁死不退,冲突开始陷入胶着,开始对印军不利了。

中方战士救助受伤印军士兵

这种胶着在中方大批增援达到后达到了白热化,双方开展了激烈的搏斗,印军战力低下的问题开始暴露,以多打少尚且不能取胜,人数优势不再时更没了取胜的希望,印军开始陷入被动,在印军士兵夜空里一声声惨嚎中,一种恐惧情绪在印军中开始蔓延,此时如果印军军官指挥得当、士兵战术配合好的话,是有可能有序撤离的,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次灾难性的大溃败,没有指挥、没有配合,完全成了一场混乱的逃命。

祁发宝伸开双臂阻挡上百名印军的越线,随后他陷入重围

综上所述,印军在此次冲突中前期准备充足,但无论是指挥还是战术乃至官兵战斗力和中方差距很大,尤其是指挥系统失灵是造成大溃逃并致使17人因跳进河水中冻死的主要原因。他们第一对中方军人战斗力和战斗决心判断错误,二对中方支援速度判断失误(为了快速支援部队直接趟河行进,王焯冉烈士就是在渡河时牺牲的),三对战局不利时完全失去了秩序。在有优势的先发制人情况下还遭受惨败,印军战斗力实在是没法说。

祁发宝和印军交涉,注意他穿的半身式防水服,这一点极为重要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中方官兵除了配备有完善的单兵防具,而且配合十分熟练,盾牌兵、突击兵各有分工,而且大多穿了半身式防水服(就是鱼塘下水捕鱼那种),对面印军除了盾牌数量较多外,绝大部分士兵穿的仅是普通防水服,在涉水(齐腰深)越线后,虽然人多势众,但中方防具更加全面以逸待劳,最要命的是,几乎所有印军下本身都是湿的,所以中方虽然人数少,但仍能坚守足够时间等待增援,反观印军,长时间搏斗造成的体力消耗以及深夜气温骤降带来的寒冷成了致命因素,印军死亡的20人中,竟然有17人是被冻死的。

中方增援车队快速前进,注意天色仍有少许蓝色

再来说说中方,从现场画面以及报道中,有几个时间点尤其重要:1,印军越线祁发宝带人交涉(此时天仍然亮着);2,陈红军营长带队增援,道路中断他带头趟河(傍晚,西部边境傍晚并非天黑了);3,中方大批支援车队快速前行(天已经黑了,但天空仍有些蓝色);4,中方增援部队到达,中印开展大规模搏斗,印军惨嚎声不断响起(天完全黑了);5,战斗结束,中方取得胜利并开始为受重伤的祁发宝团长进行初步包扎(天又亮了)。

中方大批增援部队抵达,占据绝对优势,此时已是深夜

从冲突发生后中方的表现看几乎无可挑剔:面对占据兵力优势的对手,选择占据有利地形死守,由于边境冲突的特殊性,他们不可能像平常战斗中那样主动撤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绝不是一句空话,在战斗中发挥出惊人的战斗力和强大的战斗精神,为增援力量到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增援部队不计一切代价迅速增援,整个过程指挥官指挥得当、以身作则,战士们紧密配合舍生忘死,最终达成最后的胜利。

战士们救助祁发宝团长,此时战斗应该刚刚结束,已是大亮了

但这场冲突中有个很重要的点也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情报侦察能力必须加强,印军集结优势兵力突然袭击就是摸准了中方一线力量实力以及道路中断对中方支援的影响,而我们对印军的大规模集结则并未掌握,由于地处海拔5000米高原且地点高度敏感不宜部署高科技兵器,所以侦察情报必须因地制宜。冲突后中印又围绕着附近高地的争夺战(当然都是冷兵器),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占据制高点可以更有效掌握附近区域一举一动,当然战斗力上的差距使得印军最终被赶下高地,中国成功控制了这些高地,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中方战士配备有类似的防暴服,这在肢体冲突中起到了极大作用

综上所述,印军输在总体战斗力不及中方,一窝蜂冲上去,结果发现中方没有像预想中的那样知难而退,然后自己就能毁坏中方营地得胜而归……而是不顾人数劣势拼死抵抗,把自己拖住了,在随后的冲突中双方打了整整一夜,打得印军指挥系统失灵,造成大溃逃的结局。

针对边防斗争特点,中方早就展开了针对性训练

而中方由于前期侦察有限,未能掌握印军大批集结的关键情报,导致冲突发生时陷入被动,虽然我们战术准备不足,但战略准备十分充分,我们拥有比印军更好的防具装备、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更强的战斗素养、更强的战斗精神等等优势,这才能在环境恶劣的加勒万河谷以少抗多、以多胜多。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简简单单8个字背后,是解放军殊死搏斗的整整一夜、是4名解放军官兵英勇牺牲换来的,这一战之后我们能够更清楚的认清自己和对手,今后的边境,还是那简简单单的8个字: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