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码村位于章丘老城(今绣惠街道)西北十里,宁埠街道东偏北,旧时隶属章丘县城关厢乡,现隶属于宁埠街道办事处。
墨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章丘县(指县城绣惠)西北十里阎马庄南,县志云以水色如墨,故名。”
由于历史原因及气候变化,位于阎码庄的古墨泉渐渐失去了风采,或因多年干旱消失,或淹匿于人为封堵,自清末至今百年来已无证查考。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墨泉泉域,去探寻古墨泉的前世今生。
据县志记载,阎码村周边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水乡,而形成于汉代的白云湖(即刘郎中陂)水域也包括此区域,“溪谷缕注,众水潴而为湖”,说明此处地下水丰富,常年地下水自然上涌,形成地表径流。
古墨泉源头区域。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到了约公元420年左右的魏晋时期,受气候学上的寒冷干旱期的影响,大气降水逐年减少,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济水淤废,河床淤垫高,白云湖南岸及东南方向渐成为沼泽,阎码村周边土地逐渐露出水面形成陆地。
古墨泉泉域地下水主要涌出区域。
公元600年后的隋唐时期,我国又进入了气候学上的温润时期,北方降水偏多,使得地下水位上升,由于阎码村周边的土地为湖底淤泥呈黑色,而地下涌泉出水后使得泉水水色如墨,而汇聚低洼处的泉池也因此得名为墨泉。
明洪武年间,古墨泉周边逐渐形成村落后,村民便高地建台,疏通沟渠排水,但仍有船只在河渠间穿梭穿行交通,于是周边村落自成码头,村名也延续至今。
据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章丘县志》记载,时任知县吴璋任总纂,刑部主事翰林院庶吉士吴县曹懋坚纂修,王绳矩、袁淦、席湘等30人协修章丘县志,将位于县城西北方阎码庄南的墨泉收录在册,从而墨泉有了文字记录。
另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济南府志》记载,济南山水志里共收录济南范围内名泉151处,当时的章丘墨泉也被收录其中,这也是古代地方志中收录济南名泉最多的一部。墨泉记载如下:
墨泉 “在章丘县(指县城绣惠)西北十里阎马庄南,县志云以水色如墨,故名。” 后失考。
因多种原因,古墨泉后来不再喷涌,也导致多年后的县志府志再无记载。
古墨泉虽然在近代县志中再无记载,但古墨泉泉域在丰水年份的自然上涌,漫地溪流成河却是一直持续至今,当地百姓为了克服泉水漫地无法耕种庄稼和地下涌水影响建房的影响,便开渠导流让泉水改道绕村经过。
据章丘水文资料显示,绣惠女郎山西至宁埠驻地东北平原区属于第四系砂砾石层潜水带,其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河道或地面坡降一致。
当潜水面高于地面高程时,即出现涝洼、沼泽、湖泊,而古墨泉正是处于该潜水带上,所以当地下水位上升时便自流成溪,汇溪成河,流入中心沟,终年不涸,汇入绣江河。
这是阎码村东南沟渠段,可认定为是古墨泉源头涌出地,地下水上涌至清,散漫开来。
现在,古墨泉泉域周边的阎码、郭码、宋码、时码、张码、刘家道、田家洼、大沟堐等村庄河叉纵横,溪流潺潺,泉水清澈,水草摇曳,漫地水泽,浮萍多生,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此段河渠为宋码村东、村北与大沟堐南村的泉水汇流而来,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清澈见底。
此溪流为阎码村东与村北的泉水汇流,自今夏以来潺潺不断,日夜不息。
今年的雨水丰沛,致使古墨泉周边地下水再次伏出,群泉竟流,其中涌水量大的几个泉眼出水点有时码村北、刘家道村南、田家洼东等,再现了七八十年代的自然田园水乡风光,四季到头终年不涸,水清见底鱼虾成群。
古墨泉泉头涌水流经青银高速桥下,汇其他支溪向北流入中心沟。
目前古墨泉泉域有多条支溪汇流,汇聚至中心沟形成径流北去绣江终入小清河。
此出水口为时码村南的泉水汇集后流入主渠。
道路两侧,到处都是清溪流泉。顺地势南高北低流入青银高速下的桥洞。
此区域涵盖村庄有:阎家码头、宋家码头、郭家码头、夏家码头、张家码头、时家码头、田家洼、刘家道、大沟堐、向高等。
多条溪流汇聚中心沟,当地也称为小沟堐。该片区水草丰茂,地力肥沃,是章丘不可多得的好地方。现如今古墨泉已是流落人家无人问,杂草丛生无清颜,默默溪流随湾去,独秀苍野尽余欢。希望有关部门能借这次古墨泉复涌的时机,对相关河渠水道进行疏浚整修,让这涓涓细流也能成为一道章北水乡的风景。同时也将泉水导流,方便群众的庄稼种植,也能解决青银高速桥下积水的问题。
(信息来源:~明泉绣江水~)
原来此墨泉非彼墨泉
章丘还有这段古墨泉的历史,你了解吗
来论坛爆料章丘周边新鲜事
一大波爆料红包等你来拿~
扫码下载·一键爆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