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有一个姓郭的富商,他做生意很讲诚信,为人也乐善好施。在那个吃不饱饭的贫苦年代,郭老爷经常搭建粥棚,救助当地百姓。

有一天,一队八路军从郭老爷所在的镇子经过,他们已经昼夜行军了好多天,战士们早已饥肠辘辘。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更何况八路军大多都是些年轻的小伙子,正是能吃的时候。有的战士饿得连走路都走不稳了,还谈什么扛枪打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时候,八路军的队伍经常断粮,可我们的部队有规定,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为了保护我们的革命力量,八路军后来又制定了新的规定:可以管百姓借粮,不过要写好借条,按时归还。

这支队伍的首长看见战士们饿成这样,很是心疼,于是他打算跟百姓借粮。郭老爷家底雄厚,在当地很有名望,首长听说后就找到郭老爷家,跟他说了借粮的事情。

郭老爷知道八路军打日本鬼子很卖力,他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当首长将写好的借条递给郭老爷时,郭老爷说什么也不肯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们在前线打鬼子,我出点粮而已,咋还能让你们还呢?”郭老爷摆了摆手,将借条推到一边。

老哥,我们八路军有规定,您不收字条,我们就不能拿您的粮食。”首长斩钉截铁地说。

郭老爷见没法推辞,就收下了借条。八路军的军纪让他敬佩不已,同时他暗自感慨:有这样一支为百姓而战的队伍,中国何愁没有未来!

虽然国民党规定不准百姓借粮给八路军,但谁好谁坏,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郭老爷变卖几家门店以及田地,筹集到1100万法币,全部买成粮食给八路军送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士们吃了一顿饱饭,一个个变得雄赳赳气昂昂,很有精神,他们休整之后继续向战场前进了。

临走之前,首长握住郭老爷的手,再三感谢他解了八路军的燃眉之急,并嘱咐他将来不要忘了拿着借条找组织要求还款。

送走八路军之后,郭老爷就把借条收藏了起来,他没想让八路军还款,只不过是留个纪念,让后代铭记要多为祖国和人民做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老爷注重商品质量,卖的价格也比较低,因而很多人都来光顾他的店铺。看着郭老爷生意越做越好,一些奸商便红了眼,他们联合弄来一批价低质劣的商品,想用价格战搞垮郭老爷。

辨别不出真伪的百姓们都去买便宜的了,郭老爷这边的顾客越来越少。店里的伙计劝郭老爷也进劣质的商品卖,但郭老爷坚决不同意,在他看来,信誉远比赚钱重要得多。

后来,郭老爷的生意一落千丈,到最后只能关店。靠着以前积攒的财产,郭老爷的日子还过得下去。在他临终前,他叮嘱自己的儿子,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那张借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老爷的儿子在去世前,也对自己的儿子郭建英说了同样的话。就这样,这张借条经历了三代人。

此时的郭家已经大不如前,只能务农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苦,但郭建英一直记得父亲和爷爷的遗言,他从没想过去找政府要回借款。

然而不幸的是,郭建英的妻子患上了重病,急需一大笔钱做手术。郭建英心急如焚,他东拼西凑之后还远远不够。最终,他把唯一希望放在了那张借条上。

可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久,还能找到当年借钱的八路军吗?政府会不会不认账?郭建英心里打起了鼓,但此时他已没有别的法子,只能去试一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建英拿着借条来到当地政府,当工作人员看到借款额度高达1100万法币时,立刻就上报给了领导。由于借款数额太大,领导也不能直接做决定,于是借条就被转交给相关部门做真假鉴定。

结果证明,这张借条确实是八路军写下的。虽然写下借条的首长已经去世了,但政府没有犹豫,立刻按照汇率进行折算,最终连本带息共计8万多元人民币,一分不少地交到了郭建英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八十年代,这笔钱可以说得上是一笔巨款。郭建英收到钱后非常感动,八路军没有失信于爷爷,人民政府也没有失信于他。

在政府的安排下,郭建英的妻子住进了医院,经过治疗后最终痊愈。

自建国以来,有不少人都拿着借条来找政府,只要属实,政府都会连本带息归还给债主。

在这一张张借条的背后,是人民对革命的支持,是八路军对百姓的诚信,更是军民一家亲的象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