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互联网电商出现,多数传统行业在与其竞争中溃不成军,不管是服装、图书等行业,还是小百货小商品们,乃至打车、支付等行业均不是对手。目前我们熟悉的这些传统行业大都互联网改变了生态模式。

对手太过生猛,这些生猛案例也让很多传统行业从业者根深蒂固地认为,在与电商大鳄竞争中,我们就是任人宰割降维打击的对象,药店行业从业者们从思维模式上就落伍了。

这些人觉得我们就像《三体》中的地球人,无论面对三体人的水滴还是歌者文明的二向箔,都是无解的反抗。

那如果真相是这样,我们不禁有个疑问:传统药店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并没有如当年的图书服装行业一样大量消亡,反而有所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是对手无法降维打击,还是我们自身互联网化力不从心呢?

互联网降维打击理论下的两种认知误区

互联网企业是否真的比传统企业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

医药零售行业多年的互联网化竞争拉锯中,不管是自带光环普世赋能的电商还是土的掉渣的传统药店,双方斗了个半斤八两,谁也吃不掉谁,只能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成了一对欢喜冤家。

互联网电商企业具有平台、物流、支付以及数据分析优势;而传统药店特别是大型连锁药店具有资金重、布局早、运营模式成熟、团队积累深厚并形成标准化的商业闭环等特点。

双方都试探了好久,也都尝试在对方领域自力更生,结果是彼此进展不大,大家都低估了对方的难度。

笔者讲到这里,我们起码可以认清一个现实是:所谓的互联网降维打击在某些传统领域和特定时间段存在,而在传统药店适应了这个环境并开始改变自身发展后,这个理论就不成立了。

那这种互联网降维打击的恐惧,却带给这个行业两个误区。

误区一是,药店自身拒绝加入互联网电商大潮,为了防止客户流失或者保存自身的传统流量,既不加入传统互联网的线上药店,也不加入电商线下O2O平台。

这部分人觉得,药店最后不是拼的服务和专业度吗,我通过自身努力将服务和专业度做好就行了。潜台词是既然你厉害,那我不接触总该是安全的吧。

误区二是,我自身是大型连锁药店,我有足够的资金人力来玩转互联网。线上开店我加入,但我要开自己的电商网址;线下O2O我也开发自己的APP。

既然双方要竞争,为了不让你吸取我的客户和流量,咱们就大马金刀的硬刚一下,说不定你还不如我。

误区一思维模式的人大部分是单体店或小连锁药店老板,而误区二则是早期自建电商网址团队的传统连锁药店和最近两年恐惧电商吸流的大型连锁药店。

那为什么会认为这是误区呢?

互联网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神话

笔者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互联网应该是没有边界的,而互联网公司应该有边界。也就是说互联网公司一定有它不擅长的部分。

互联网应该是一种工具而不是所谓降维打击的神话,比如没有实体门店支撑,线上销售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法长久立足发展。

互联网技术是一种工具,互联网公司应该是让传统公司更加高效而不是通过前期的疯狂补贴干掉对手后期垄断赚钱。

举个例子,O2O平台应该思考在砍掉补贴的基础上,与传统药店公平竞争,或者是保证正向盈利的基础上,与药店一起提升效率,发挥外卖平台的作用。

如果平台只是通过烧钱的价格战来达到将来垄断市场的目的,这就是不是所谓的降维打击而是金钱打击。烧钱不是神话且不可持续,无论对哪一方,都是最好的选择方式。

再回到笔者提到的两个误区,电商平台的建立需要的资金和流量,根本不是传统药店某个连锁的体量能够达到的,也不是因为你不加入它就不存在流量争夺问题了。

术业有专攻,合作共赢才是硬道理!既然要合作共赢,那笔者下面的分析是否能缓解这种焦虑?

创新的前提应该是更加高效和公平

传统零售行业公司要转型成互联网基因公司需要付出很大成本的,苏宁电器的互联网化过程就充分说明了其艰难程度。

换个方向,互联网大厂所谓的降维打击或亲自下场开药店,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不管你线上做的多信心满满,在中国主流的头部连锁和区域性大连锁中,传统药店还是牢牢占据着主动优势。

甚至在全国性的流通商业公司中,传统企业也是占着绝对优势。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医药零售领域也存在这很多第三方互联网创新公司,但绝大部分公司都是以科技支持的方式存在。

这些公司的创新方式是怎么让药店变的更加高效或者如何帮助药店行业互联网化,而基本没有企业想着干掉药店这个行业。

互联网行业针对药店零售行业的创新的目的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烧钱并购垄断上市这种非市场行为,而是理性地让药店行业更加高效和公平。

随着社区团购退潮,随着国家对互联网行业垄断性的监管,也随着医药改革的发展方向,我们未来针对药店行业的创新应该是正向的。

既然是正向的,那你还焦虑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