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9月27日-12月26日)这些天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每件展品背后都有着或广为传颂、或不为人知的捐赠故事。捐赠者中既有以胡惠春、潘达于、谭敬、沈同樾、顾丽江、乐笃周、孙煜峰、丁燮柔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收藏家,也有包括郑振铎、徐森玉、王一平、吴仲超、谢稚柳、陈植等早期文博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澎湃新闻特邀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张东对展品背后的捐赠故事进行解读,《澎湃新闻·古代艺术》分(上)、(下)两篇整理予以刊发。
苏州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过云楼的第一代楼主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紫珊,晚号艮庵,历官刑部郎中、武昌盐法道、浙江宁绍道台等。顾家世代经商,但顾文彬的父亲顾春江喜爱书画,经商之余,收藏名家作品,且一门心思培养儿子走读书致仕之路。道光二十一年(1841),而立之年的顾文彬得中进士。因耳濡目染,顾文彬自幼与书画结缘,工书法,娴诗词,尤以词名,顾家从工商世家华丽转身为文化世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云楼

此次在上博的展览展出的青铜齐侯匜和四件书画——元华祖立《玄门十子图》、魏了翁《行书文向帖卷》、清王翚《黄鹤传灯图卷》《杜琼、沈周、刘钰山水合卷》为过云楼第四代主人顾则扬之妻沈同樾携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于1951年和1956年捐赠。沈同樾(1896-1978年),顾则扬(1897-1951年,字公雄)之妻,主持将所藏“过云楼”文物捐赠给公立收藏机构。苏州“过云楼”顾氏是近代著名的收藏家族,由顾文彬至顾公雄,凡历四世。1951年,沈同樾女士秉承顾公雄先生遗志,携子女顾笃瑄、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球,将齐侯匜、宋元明清字画及其他文物共计223件捐赠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年,将魏了翁《行书文向帖》卷等169件宋元明清字画、碑拓、手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64年,将父庚祖辛鼎等两件周代彝器,及各色古纸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72年,沈同樾女士所藏明清印钤等文物390件,入藏上海博物馆。
匜是注水器,经常与盘配套使用。齐侯匜的造型和纹饰是西周晚期流行的样式,是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匜中最大的一件,体现了主人高贵的身份。腹底铸铭文四行二十二字,铭文大意是齐侯为夫人虢君的长女良女制作这件宝匜,并祈求子孙永宝用之。周代的诸侯国为寻求政治地位和等级制度的保障,通常采取联姻的方式来维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1951年捐赠的齐侯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局部) 过云楼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1959年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局部)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1959年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了翁《行书文向帖卷》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1959年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云楼旧藏清王翚《黄鹤传灯图卷》(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琼、沈周、刘钰山水合卷》(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惠春(1910——199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惠春、王华云夫妇捐赠的钧窑月白釉尊

1950年,胡惠春将解箨盦所藏亚伯鼎等商周铜器、历代瓷器等文物286件捐赠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后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89年,胡惠春、王华云夫妇将钧窑月白釉尊等历代瓷器、明清绘画拓本等82件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021年,清康熙景德镇苹果绿釉印盒等四件暂得楼旧藏瓷器由胡、王伉俪后人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据张东介绍,胡惠春先生早年捐赠的瓷器种类主要集中在单色釉瓷器,他曾任银行经理,父亲也是银行业出身,家里有很多收藏,到他这一代收藏更加完善。在1949年以前,胡惠春是沪上收藏界的闻人,古玩圈中碰到单色釉瓷器,首先想到的就是送到上海他这边,而胡惠春往往也是不计价钱大量收购,所以他的瓷器收藏体系是非常完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惠春会客厅里的瓷器

1945年胡惠春受聘为北京故宫陶瓷专门委员,那时他才35岁。1950年,他又受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他任此委员时,就将他珍藏的明清官窑瓷器等各类文物268件捐献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这一大宗珍贵瓷器,对于筹建当时文物基础极为薄弱的上海博物馆,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随后,胡氏全家移居香港,助促成《中秋帖》《伯远帖》的回流。1960年,胡惠春创建敏求精舍,并担任了八任主席。敏求精舍至今保持着很高的收藏层次,集中了香港地区品位高雅的收藏家、鉴赏家。
“像胡惠春先生这样一批解放初期上海文管会委员,为了支援新中国建设,支援上海建立国际化博物馆这样一个梦,把自己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收藏都捐赠出去,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一直被铭记。上海博物馆为了感谢暂得楼主胡惠春先生的义举,在馆中为他的藏品开设暂得楼陶瓷陈列专馆。”上博负责人说。
2021年,胡惠春先生的女儿、女婿又将一对苹果绿釉印盒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这对瓷器也是暂得楼旧藏,据说胡惠春先生当年尤其喜欢这对苹果绿釉印盒,一直将其放置于案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惠春和范季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暂得楼后人捐赠景德镇窑苹果绿釉印盒(一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达于捐赠的马守真《设色花卉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达于捐赠的陆治《设色花蝶草种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景郑捐赠陶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景郑捐赠刻辞牛胛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燮柔捐赠的赵之谦“潘祖荫”石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煜峰1965年捐赠的北宋 《胞胎经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煜峰1965年捐赠的文徵明等杂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煜峰1965年捐赠的项圣谟《看梅图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孫煜峰50岁像

知名学者、报人郑重先生在《烟云过眼 一生悟道——孙煜峰的鉴藏生涯》曾记述:
上海博物馆的档案中,有一封已经发黄变脆,字迹也有些褪色的文物捐献者的信:“为了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特将本人收藏的古书画40件(包括宋人睢阳五老图、宋人画古贤遗像册暨董玄宰、陈老莲、石涛、王烟客、王石谷、吴渔山、恽南田等人画册,宋人搜山图、文姬归汉图、宋人写经、张雨台仙阁记暨徐文长、仇十洲、谢樗仙、丁云鹏等画卷,敦煌唐人人物画暨文徵明、文五峰、陆包山、唐伯虎、周东村、过庭章、项易庵、陈老莲等人画轴),捐献给你馆,用以纪念我国核试验成功。为恐真伪莫辨,拟先将上述各件送请你馆鉴定,如有赝品,即请退回;确属真迹之品,悉数捐献你馆,捐献画和目录待鉴定后补送,事出真诚,务乞收纳,书不尽意,诸希察照为幸。专此并致。”捐赠人的拳拳之忱和谦逊谨慎打动了所有人的心,他就是孙煜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蒋璨等 《睢阳五老图题跋册》

从这次捐献登记册的全部记录看,孙氏捐献的藏品不只上述40件,而是78件。如果以幅而论,数量更巨,其中册页20本,单明沈周画的《吴赵十二景》一册就是12幅。在此之前的1961年,孙煜峰就将家藏的瓷器、青铜器24件捐献给上博。其中,瓷器有康熙豇豆红瓶,为稀世之宝。此外还有康熙郎窑红瓶、五彩人物瓶、乾隆窑变瓶,青铜器有商戈觚、商鼎、商爵、汉尚方镜、日月镜、长宜子孙镜、唐荣启期铜镜。”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风暴到来的时候,孙煜峰已年逾花甲。这位经历过太多世间沧桑的老人出人意料地在红卫兵赶到家中查抄之前,把所藏字画全部封存,并对红卫兵小将声明:封条所封者乃是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本人已决意捐给上海博物馆,当由上海博物馆来接收。并当即致电上博,催派专人快快接收,就这样把自己花费毕生心血的收藏托付给上博。翌年,孙煜峰因病不治,临终前他再三嘱咐家人要把所藏的文物交付国家。
上世纪80年代,早已蒙尘的孙煜峰收藏又重见天日。他的夫人王德封及八个子女聚在一起讨论父亲遗产归属时,王德封说:“我们应该尊重你们父亲的愿望,把这些文物捐献给国家。”她说得平淡如水,却字字千钧。此时此刻,儿女们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尽管大家明白从经济角度来讲,这是一种巨大的牺牲。随后,王德封和子女们又向上博捐赠了文徵明、祝允明、王鉴、王翚、恽寿平、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等名家的书画精品82件。1981年5月9日,一个暖融融的春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上博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专门来接收孙煜峰夫人及家人捐赠的这批书画。
李叔同 《行书华严经句轴》是夏弘宁先生于1962年捐赠。夏弘宁1949年以后长期在金融工作,他的另一重身份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夏丏尊的长孙。夏丏尊与弘一法师之间有大量书信往来,比如《行书华严经句轴》就是弘一法师写给夏丏尊的,其上还有夏丏尊的上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叔同 《行书华严经句轴》夏弘宁1962年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弘宁捐赠 弘一法师对联

夏弘宁于1961年捐赠李叔同手迹122件、2004年捐赠李叔同手迹四件给上海博物馆。他相当于把夏丏尊与弘一法师之间的书信往来全部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展览最后以董竹君、陈萍、张永珍等几位在上海生活过的杰出女性捐赠者捐赠的文物藏品收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景德镇窑青花花果纹大盘 陈萍1956年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檀木漆架座宫灯 董竹君1952年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永珍2004年捐赠的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这件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由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捐赠。2002年之前该瓶一直在前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奥格登·里德先生的母亲家族的纽约豪宅中,在没有任何的保护情况下,作为台灯使用长达四十年之久。2002年这件橄榄瓶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图录之中,引起了诸多收藏家的兴趣,其中包括张永珍女士。张永珍女士的父亲是民国时期著名文物鉴藏家张仲英,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鉴藏眼光使她深知这件器物的价值,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价,最后以4150万港币拍得这件橄榄瓶,创造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购买此瓶以后,她立刻把它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本文部分文字参考展览配套图录《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