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接着读张九龄的第三首《感遇》

读诗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上学时候,学到张九龄时,有没有这样的疑惑,他为什么叫九龄呢?

难道前面还有八个哥哥不成?从一龄到八龄吗?今天就给解开这个困惑大家多年的问题,答案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呢?说张九龄的父亲张宏愈,年轻时只是个渔民,家中没有田地,更没有什么产业,只能在江河小溪里捕鱼捞虾为业。

一天,他在江边网鱼,从清晨到傍晚一条也没捞到,天将黑时,他撒了最后一网,却怎么扯也扯不动。老张知道是一条大鱼,就拼命的往上拽,最后人累的精疲力尽了,总算把这条几十斤的大鱼给拽了上来。

张宏俞一看自己没力气把鱼弄回家了,就找来老婆帮忙。张夫人到江边一看,这是一条九鲮鱼啊。正可怜巴巴的双眼含泪的瞅着自己,就让丈夫把它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张夫人怀孕生产。生孩子的时辰正是那晚上放走鱼的时辰,然后一看小婴儿的眼神,感觉和那天放走的大鱼一样。夫妻二人觉得这是大鱼投胎转世,于是就给这孩子取名张九鲮,鱼子旁的鲮。

孩子长大了,跑到寺庙里玩儿。你猜他碰见谁了?碰见了慧能六祖!六祖看孩子聪颖问什么问题都能答上来,就问孩子叫什么名字?

张夫人就把孩子的名字以及取名的缘由都说了,六祖一听说:九鲮是水族,上不了岸。这孩子以后要上京做官,不如改为九龄吧。”后来九鲮就改成九龄了。

感觉有点是扯吧?这明显是个后人编的传说,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真的,但还是挺有意思的,夫妻俩放掉大鱼的行为简直是要气死海明威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种更可信的说法呢,是说“九龄”其实是出自一个典故,出自《礼记·文王世子》:“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

意思就是周文王问周武王,你做啥梦了?武王说,我梦见,天帝赐我九龄。”东汉的经学大师郑玄就解释说:“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就是九十年的寿命,后引申为长寿。

这是比较靠谱的说法,过去医疗条件差,婴儿出生很容易夭折,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甚至皇家,都有早夭的婴儿。

所以父母给孩子起名“九龄”,应该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无灾无难,平安长寿。“九龄”两字寄托着父母们殷切的希望和美好祝愿。

而且张九龄字子寿,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是希望长寿嘛!所以,以后希望孩子健康寿,还是起名叫九龄吧,别再叫狗蛋,丑娃,鸭蛋儿啥的了啊

说完了九龄的由来,我们说回到今天这首感遇

感遇【其二】

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隐居的人回到深山里孤枕难眠,孤独和清净把心里郁积的那些焦虑涤洗得干干净净。

我很想把这些告诉给那些高飞的鸟儿,希望它能帮我传达给远方的人。

日日夜夜怀着单纯的思念,可是谁又能感念到我的心情?

天上飞的鸟和地下沉寂的我本来就相隔很远,怎么能抚慰我的一腔赤诚呢?

这首诗一般的解读都认为讲的是作者被贬后对君主的思念之情。

我感觉自己忽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感遇》这几首诗在蘅塘退士选编唐诗三百首的时候是脍炙人口的诗,而到了今天就流传很少。

因为他真的不像“床前明月光”这种诗那样,在描述人类的共通情感,无法引起现代人们的共鸣。可能在编写《唐诗三百首》这首诗的时候,还有理解这首诗的情感环境。毕竟那时候还有君主,忠君的思想还很主流。

可在今天,如果你说作者在表达忠君的思想,就很难让人产生共鸣。所以我自己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也刻意回避了那种忠君的说法,翻译的也比较模糊。

按照我们现代人想法,完全可以把这首诗看做是一首思念朋友的诗。甚至都可以看成是一首情诗。表达对朋友或者恋人的思念。

你可能会说:你胡扯…这分明就是表达忠君的思想嘛,你这说的不对………对对对,你说的完全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们欣赏一首诗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作者的经历,创作的背景吗?也许吧,但还是那句话,咱们谁也没有在张九龄写诗的时候,现在他旁边,问他一句:您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啊?

所以从什么角度解读,其实都是后人加上自己的理解,所以我就把这首诗理解成作者思念朋友的感遇,或者思念女朋友的感遇,又有何不可呢?

说实话,相比而言,我觉得我喜欢前两天的诗多于今天的这首,因为前两天作者写自己的感情,还借鸟和花,还运用比兴的手法,还托物寓意,甚至还带点哲思。而今天这首诗。就直接的在抱怨:没有人管我,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在乎我得感情。

你从这首诗里,除了感觉到文字上那种清雅的美感,好像就找不到什么太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个人不是十分喜欢这首诗。这首诗的分享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专注,我们下期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