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正如这个好听的名词一样,既有诗的精炼的语言和谐美的音韵,还有歌的节奏韵律,诗歌将文字美与音乐美融于一身。作为诗歌中的巅峰,唐诗将这两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唐诗都可合以声律,被之管弦,用来演唱这也是诗歌的艺术体现。

除过诗歌的艺术性之外,诗歌还集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如“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这两句诗,出自《正月十五夜灯》一诗,描写的是元宵节繁华热闹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说这首诗描写的是元宵节场景呢?从这首诗的诗题就可以知道。这首诗的诗题为《正月十五夜灯》,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祜,从“帝京”二字也可知道,诗人所说的地点正是唐代都城长安。

张祜的这首《正月十五夜灯》,总共四句,原诗是这样写的: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祜,唐代诗人,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张祜生性喜爱山水,早年纵游淮南,曾写下名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神智山光好墓田”。张祜足迹所到之处,往往题诗作赋,这首《正月十五夜灯》正是张祜在长安城体验了元宵节的盛况后,写下的诗篇。

开篇两句大意是说: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从诗意来看,这两句描写的是长安城内的元宵节景象。

“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意思就是说在元宵节夜晚,很多人都出门去观看花灯了。“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正月中旬”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长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之为 “宵”,所以称之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们用挂灯、打灯、观灯的方式来庆祝元宵节,其实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汉代,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所以每到正月十五,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用闹花灯的形式庆祝节日,所以花灯也成为了元宵节最显著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闹花灯的习俗兴盛于隋唐。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花灯花样繁多,唐代的经济十分发达,出现了大量装饰性质的灯具,如枝灯、灯树、灯笼、灯楼、走马灯等

其中枝灯是在前代枝型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匠人们根据树的形状来制造灯架,最后依托枝干形成分枝。当夜幕降临,枝灯火树银花,花灯灯光璀璨,流光溢彩,极为壮观,元宵节已经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重要节日。

尤其是在天宝年间,朝廷正式下诏,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元宵节期间“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意思就是说在元宵节期间可以燃灯而且还取消了宵禁。于是,长安城的元宵节的夜晚成为了火树银花、灯火通明的不夜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对于唐代都城长安元宵夜的盛况,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旧唐书》:“胡僧婆陀请夜开城门。燃灯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于是唐睿宗便在上元夜作灯轮,燃五万盏灯,欢度佳节。

而唐玄宗时的观灯规模超过了睿宗,他登上勤政楼观灯作乐。自唐玄宗之后,每逢元宵节,长安街头上的灯树、灯楼花样翻新、百戏节目也标新立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有很多描写长安城元宵节灯光的诗歌,如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一诗中的“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李商隐《楚宫》一诗中的“如何一柱观,不碍九枝灯”等,这些诗歌描绘了元宵节欢乐的节日气氛,透过诗歌也让人们看到了长安夜晚的繁荣。

后两句“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三百内人”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连袖舞”是指一种舞蹈。“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

这两句大意是说:无数宫女尽情地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这两句极言元宵节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从诗意来看,描写的宫廷内人们欢度元宵节的场景。

其实在唐代,不光是诗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歌舞活动在唐代也是十分盛行的,歌舞艺术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歌舞活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连普通的送别也会有歌舞相伴,如汪伦送别李白时,就以踏歌的形式相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宵节也会举办歌舞活动,当时节日中盛行民间自娱性歌舞《踏歌》和泼水歌舞《泼寒胡戏》。宫廷曾经组织“与民共乐”的元宵佳节盛大活动,几千人参加《踏歌》舞蹈,人们载歌载舞,连续3日,盛况空前。后来,每遇朝廷举行大典时,宫廷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叫“赐酺”,其实也是一种歌舞。

唐代舞蹈进入鼎盛时期在大唐盛世的天宝年间,李隆基酷爱音乐舞蹈,他对音乐和舞蹈的研究应该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他精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而且还会编舞。乐舞《霓裳羽衣曲》就是李隆基编排的。后来,这首《霓裳羽衣曲》成为了唐代舞蹈中的经典曲目,每逢宫廷盛会,都会有《霓裳羽衣曲》的翩翩身影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张祜的这首诗,看似是一首再也普通不过的元宵节诗歌,但是透过诗句,我们能领略到唐代长安城的繁荣气象,诗中对长安城元宵节的描写,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式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全诗将长安城街道上人声鼎沸、热闹繁华的场景以及宫廷内欢度佳节的气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纵观全诗,诗人笔下的元宵节场景精彩纷呈:长安城内,街道上人声鼎沸、华灯璀璨,热闹繁华,人们在街道上尽情地观赏着华灯,尽情地体验着节日的欢愉,人们乘兴而来、尽兴方归;宫廷内则是万灯齐明,歌舞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