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充电桩

新能源车销量和渗透率还在不断新高,但国庆期间,密集的出行却让充电设施的短板暴露无遗,新能源车充电难的问题登上了热搜。

据媒体报道,一位从深圳回湖南的新能源车车主,在耒阳服务区给车充电时,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原本8个多小时的路程,最后花了16个小时。

充电排队、一桩难寻、不敢开空调等情况,深深地反映了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焦虑”。

整个假期,高速公路充电量达到平时的近4倍,创历史新高,多个充电站出现排队现象。

根据国家电网统计,国庆期间的充换电服务网络总充电量同比增长59%,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充电量同比增长56.52%。

安全、续航、充电设施一直是新能源车的硬伤,安全、续航的问题在磷酸铁锂电池普及、电池PACK技术升级下有所缓解,但充电设备的普及率一直十分不足。

截至2020年末,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92万辆,整体(公共+私有)充电桩167.2万台,车桩比例约为3:1;公共充电桩55.7万台,车桩比例约为8.83: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车桩比,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曾提到,规划到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00万辆,充电桩数量达480万个,车桩比近1:1。

但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的充电桩数量为200万台,连之前规划的一半都没达到。

由于建设进展不达预期,后面的政策中再也没有提到对车桩比的硬性要求。

充电桩的需求,基本上取决于新能源车的渗透率,2020全年,我国仅新建30万个公共充电桩和不到40万个私人充电桩,远远无法匹配新能源汽车同年136.7万辆的产能。

按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国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0%,到2025年的新能源车保有量至少在2500万台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按照车桩比3:1来算,25年的需要的充电桩至少为800万台以上,是当前数量的4倍

如果按理想的车桩比2:1来估计,25年的需求量为1200万台以上,是现在数量的6倍。

国庆节高速路充电难的问题,算是给了各地政府一个提醒,在新能源车销量不断新高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充电设备的配套问题。

按照充电桩的安装地点分类,可以将充电桩分为公共桩、专用桩、私人桩三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私人桩一般以私人安装或小区配套为主,基本上新能源车主都会进行配置,因此渗透率较高。

而单看公共桩,则完全跟不上新能源车的普及速度,因此未来存在巨大的建设空间。

充电桩产业链涉及到的上游为元器件和设备生产商,主要负责提供各种充电桩元器件和充电设备。

中游是充电站建设和运营商,负责充电站的搭建和运营,提供充电服务。

下游是新能源电动车用户,在充电桩上进行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设备商:格局相对分散

国家电网作为第一家进入充电桩行业的建设方和运营商,也是国内最大的充电桩公开招标企业,其招标数据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2016-2020年来中标的企业共有50家,其中中标数量超过1000家的企业有12家,占据整个市场的70.07%。

中标数量前三的是国电南瑞、许继电气、山东鲁能智能,市占率分别为14.27%、13.63%、9.9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前,国内两大电网也先后出台了相关计划,加快充电桩建设。

国家电网去年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新增建设规模同比增逾10倍,预计未来的投资金额仍将上升。

南方电网计划未来四年投资规模累计251亿元,计划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为现有数量的10倍以上。

未来随着相关政策不断推进,充电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02

运营商:高集中度核心环节

中游运营是充电桩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充电桩不仅在建设运营中需要大量资本开支,依赖资金投入,要求运营商资金链的完整度,且对车位选址、布线改造和运营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充电桩运营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导致了较高的集中度。

就充电桩运营数量而言,截至2021年7月,全国充电桩运营企业共有11家运营的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

其中,特来电(特锐德)运营22.3万台、星星充电运营20.9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6万台位列前三,市占率分别为23.51%、22.06%、20.6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充电桩处在发展期,政策红利充足,由于中小型运营商投资小,重运营且用户集中,多数能够实现盈利。

目前中小型运营商仍有一定生存空间,会随着新能源汽车在低线城市的普及而在下沉市场得到成长。

但受益于规模优势和网络效应,未来的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

从充电桩数量和充电量来看,特来电目前已经做到细分赛道第一。

截至7月,特来电运营的公共电桩已达到22.3万台,位居所有运营商第一;同时充电量也达到3.75亿度,位列所有运营商第一,且领先优势明显。

总体而言,充电桩属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与动力电池产业相似,充电桩的空间将随着下游需求扩张不断提升,行业估值也有望提高。

产业链的主要机会集中在上游设备商和中游运营商,标的包括:

上游设备商:

国电南瑞:电力设备龙头,国网系整装设备供应商;

许继电气:中国电力装备行业领导者,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系统市占率位居前列;

科士达:不间断电源产业领航者,充电桩产品竞争力突出。

中游运营商:

特锐德:行业龙头,充电桩保有量、运营数量及充电量均为全国第一。

参考研报:

《光大证券-充电与换电:协同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续航》

《华西证券-朗新科技深度(二):发力充电桩,新能源IT龙头如虎添翼》

《中信建投-充电桩:下游需求扩张,行业长期确定性上行》

新型储能

9月28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通知。

文件要求,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关于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及新型储能发展规模的布局研究,引导新型储能项目建设。

与之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本次《暂行管理办法》在适用范围部分限定了“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项目”这一条件。

为储能提供了更灵活的发展空间,也将更好地引导新型储能安全、有序、健康发展,为储能规模化发展保驾护航。

《暂行管理办法》针对新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明确要求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建立电池一致性管理和溯源系统,并要求梯次利用电池需取得安全评估报告。

同时,办法要求针对此类项目须建立在线监控平台,实时监测电池性能参数,定期进行维护和安全评估。

有望加速电池监测市场的建立,加快推进相关监测设备与系统的成熟与应用。

2021年下半年以来,在能源结构转型加速的大背景下,国内储能政策逐步落地。

9月份,湖北省发改委发布了《湖北省能源局关于2021年平价新能源项目审查结果的公示》,拟将建设化学储能电站38个,总计规模将超2.6GW/5.0GWh。

此外,国家能源局还发布了全国 676 个县市“整县光伏”推进名单,这也意味着,发展整县储能未来可期。

整个十四五期间,我国储能产业将开启快速增长,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从2020年底的约3GW提升至30GW,5年内的行业空间在10倍以上。

未来,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可能对电网造成巨大冲击,储能作为平抑电力波动的重要手段,装机需求也将长期存在。

可关注建议关注逆变器行业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系统集成企业派能科技、盛弘股份,储能电池检测厂商星云股份,储能温控厂商英维克

参考研报:

《国盛证券-新型储能管理规范正式发布,储能有望迎来加速》

《东方财富证券-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出台,行业将迎快速增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