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一生可谓之传奇,若提起他的名字,那必定和近三万栋逸夫楼联系在一起。

现在,许多人看到逸夫楼都会感到好奇,甚至会觉得题字之人文化水平不高,其实事情并不是如此,这其中的一些逸字少了一点,实际上大有文章。

在了解逸夫楼为何有的“逸”字少一点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邵逸夫这个人。

一、邵逸夫其人

邵逸夫作为开创香港影视文化的枭雄,一生引来无数人热议,有的人认为他出手阔绰,也有的人认为他吝啬。

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是哪一面都挺符合现实。因为你如果关注他,便会发现在2008年他曾出手一亿港币支援四川,此外,也曾有人见过他因食堂馒头一毛一个为理由,拒绝花掉手中的20元。

邵逸夫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家中兄弟姐妹一共有八个人,而他在其中排行老六,因此有时候会被尊称为六叔。

在香港影视文化圈当中永远少不了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他为许多香港乃至内地的人们带来一代经典回忆,如今依然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四大天王就是在邵逸夫的一手操持下诞生于世。

邵逸夫能够成为香港影视文化大佬并不意味着他有很强大的家庭背景支持。虽然邵家在当地是曾经的名门望族,但是到了邵逸夫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

哪怕如此,从“四大天王”来看,从香港影视文化来看,邵逸夫的贡献很明显令人感到惊讶。

此外,作为影视文化企业大佬而言,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公益事业的付出也是令人膜拜,称其为爱国企业家一点不为过。

二、逸夫楼少一点

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自己的校园当中找到一座名为逸夫楼的教学楼并非一件难事,这一点对于香港的学生而言尤为如此。

或许他们看到这座楼的名字时,根本不会想到这和邵逸夫有关,但是,据相关数据统计,邵逸夫多年以来所捐助的社会公益慈善事务早已超过100多个亿港币,在教学楼捐赠方面更是达到了近三万余座。

跳出香港城市学校的建设,邵逸夫支出的教育资金在全中国都有迹可循,这也是我国众多高等院校都由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教学楼来源。

在这其中,一些爱动脑的学生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有些逸夫楼的逸字缺了一点。

这点疑问不止学生也有,不少学校也反映过这个问题,毕竟外人看来逸夫楼的逸字少了一点实在是有辱文化的一件事情,更何况这件事情还出生在了教书育人的校园环境当中。

可是,每当人们问起这个问题,他们无一例外都会得到统一的回答,那就是:这个少一点的逸字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邵逸夫此人品行极佳,多年以来虽然致力于教育图书事业的付出,可是哪怕如此,邵逸夫也并不能做好每座大楼的财政预算,所以就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财政支出情况。

许多逸夫楼可能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邵逸夫,其他不足的资金是由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出资建设。

邵逸夫也自然知情,所以对于那些并非自己全资建设的逸夫楼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逸夫楼的逸字都要少一点,这也自然而然成了各个院校之间建设逸夫楼时不成文的规定。

自此,为何有的逸夫楼“逸”少了一点的原因也由此揭晓,这也证明了邵逸夫对公益的热爱和品格之高,此外,邵逸夫在公益事业的付出还有其他。

三、企业家与慈善家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举国悲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远在香港的邵逸夫得到消息以后联合自己的夫人方逸华向灾区一共捐款一亿港币。

此外,2009年台湾遭受台风侵袭之时,邵逸夫又捐款了一亿港币,至于两年之后的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同样捐款一亿港币。

这样的爱国企业家在国家或百姓面对风风雨雨之时从来没有退缩,他们的所得从社会获取,在社会有难之时也同样回报给他们。

晚年之时,有人十分好奇作为邵逸夫一生事业代表的邵氏公司到底能够为他带来多少利润?尽管邵逸夫的回答颇有一种三两拨千斤的感觉,但是也能从中感受到他爱国之心:他认为公司赚多少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向社会回馈多少才是应该关注的重点。

纵观香港影视文化的发展,邵逸夫对比其中就能感受到其责任心的一面

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之间的过渡期,香港是一个黑帮猖獗的地盘,不少影星也因为与黑帮之间的纷争出现过不雅新闻。

按理来说,作为邵氏文化的创始人,只要邵逸夫有这个想法,他也有这个资本通过黑帮坐享其成成为当地的一方大佬。可惜有责任心的人没有办法选择自私自利地生活,所以他获得了大笔的财富但也并没有因此成为利欲熏心的资本家。

回顾他的一生,作为TVB的创始人,他带领香港电影事业向一个时代的文化致敬。

哪怕是时隔几十年以后再次回顾他的影视作品都很容易让人留下感怀的泪水,在他的身上并不能用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来简单概括。

有他的付出才能够让我们真正明白古人留下的那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他确确实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了后者,有多大的能力就负多大的责任。

世间不乏逃脱与自己能力相对应的责任之刃,邵逸夫的存在是在警醒世人多一点与他相似的代表。

正是因为有这样庞大社会力量的牵头,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凝聚自身的力量前进,这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而言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