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不仅可以超凡地表达,也可以平凡地诠释。灵感不仅是艺术家的特权,也是生活家的礼物。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美术馆,也不局限于等待人们的慕名而来,而是以主动「出走」的姿态寻找更多艺术表达的可能——无所谓公益或者商业,艺术已经在沁入日常,回归生活的灵感之源。

场景实验室主编的新商业MOOK《LAUNCH首发02:美术馆时代》已于8月出版,其所探讨的,正是艺术化日常如何成为显性的生活方式,以及以「美术馆方法论」为模型,商业创新如何在全品类中完成「美学经验的场景应用」。

《吴声造物》从本期MOOK中选取系列文章组成专题,今天分享的是「LAUNCH首发」4月1日对天目里项目的专访文章:把心思用在第一眼看不到的地方。

从杭州天目山路主入口穿过迪益桥,可以看到17幢形态不一的单体建筑围合成一个广场,这就是进行「城市美学实验」的天目里。天目里正式开幕于2020年10月18日,是著名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来过的人可能熟悉这里的中国第一家茑屋书店和B1OCK时尚概念店,但这里还有更多藏身于细节之中的设计。「LAUNCH首发」此次采访了天目里的发起人李琳,聊一聊那些不易被发现的设计细节与理想生活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城市客厅 © 图源于天目里官网

Q:天目里这个项目的缘起,是来自长时间的主动规划,还是一个因缘际会的契机?

天目里是我们一直计划去做的事情。

Q:从建筑、景观到动线设计,天目里都有各种细节等待被发现。有人说天目里的气质非常独特,有些方面甚至阻碍了它的商业化,如何看待这一点?

我们整个团队当初拟定的目标很明确,目标并不是让100万人来1次,而是让1万人来100次。怎样才能让1万人愿意来100次?就是要让人每一次来都有新的发现,所以不要把惊喜一次性展现出来,要放在每个细节中,让人每次来都有新发现。

Q:可以讲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设计细节吗?

这边下沉庭院的枯山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庭院地面是倾斜的?从上面看不出来,其实这庭院是为在地下一层员工食堂吃饭的人设计的,所以庭院地面抬起来30度角,这样你坐着吃饭的时候,观景角度是最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下沉式庭院 © 图源于天目里官网

Q:天目里建成开业后,有没有遗憾或者不满意的地方?

有些细节还不太满意,比如园区的花园用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案,所以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如果你每年来一次,每一次你都会发现有不一样的更新。包括目里酒店,本来计划今年开业,现在预计要明年了。因为最初的设想和定位又有了些变化,团队有了一些新想法。

Q:明年开业的目里酒店,会有哪些比较特别的设计?

希望房间给人的感觉,就像旅行时去了一个朋友的家,每个房间都有一点主人的性格。目里酒店有一面墙朝向隔壁的建筑,距离比较近,其中一个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就是对面建筑的外墙,这个房间刚好可以做一些特别的设计,没有风景的干扰,让人专注到其他事情上。比如音乐,房间里可能会准备很好的音响;还有阅读,房间里的书有定期策划,可能你这次来是一个主题,下一次又换了其他主题。

Q:天目里是在风格上很鲜明的建筑,随着消费者的审美和认知的逐渐觉醒,我们正在迎来一个风格的时代,怎么理解对风格的追求?

人们对风格的追求其实一直都有,不仅是今天。关于天目里的风格,主要来自建筑师。伦佐是一个典型的处女座,比如他特别重视模数,窗户的数据都要严格统一,所以他设计的建筑非常对称,非常工整,这是他的风格。有意思的是,设计过程中我们也会提出一些需求,但有一些东西是他坚持的,这样你来我往,最后呈现了天目里。

Q:请分享其中比较坚持的设计,以及和设计师合作的过程?

最开始,伦佐建议用白色陶瓷做外立面,他选择材料的出发点是要能够持久,100年以后这个材料还是和现在一样。陶瓷是一种稳定的材料,但是在中国城市里,白色的建筑很难保持颜色不变。后来他建议用现在的这个材料——阳极氧化铝板,纹路灵感来自布料的肌理,固定件灵感来自扣子,是设计师看到设计部墙上钉了很多面料布样,得到了灵感,第一张手稿就是这么画出来的。第一个模型是用木头做的,设计师用木板雕出棱纹,刷了银色的漆。后来找工厂打样遇到了问题,这个材料最后用的是冷压工艺,当时国内能找到的供应商都是热压工艺,但热压没有这么平整,大面积的外立面,有一点不平就很明显。我们当时在工地附近盖了一个3层的小楼作为模型,实验了很多次,大部分供应商送来的贴上去就不行,直到找到德国的一个冷压供应商。

Q: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比较棘手的问题?

最棘手的可能是清水混凝土,很多人看清水混凝土都关注是否光滑,但最难的不是光滑,而是从地面到楼顶这么高,没有误差。这件事上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彼得罗·多托尔(PietroDottor),其中有一个小故事。他的团队(DottorGroup)最初在威尼斯做古建筑修复,安藤忠雄做威尼斯海关大楼改造时大面积使用了清水混凝土,就是他负责的。后来伦佐去美国设计金贝尔美术馆新馆的时候想用清水混凝土,他问安藤有没有人可以介绍,安藤说彼得罗是世界上做清水混凝土做得最好的人,并把他介绍给了伦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清水混凝土外墙 © 图源于天目里官网

2013年金贝尔美术馆新馆开放后我们去看了,当时就觉得做得很好,但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决定用清水混凝土。后来天目里决定用了,伦佐说你们需要一个老师,就派他来到中国,他带了100多个意大利技术指导来工地待了5年,所以这里一度还有意大利食堂。他们来中国时刚好是冬天,杭州下雨,做出来的混凝土小样总是不干,因为重力,上面就留下难看的纹路,后来他为杭州的潮湿天气研究出了一种类似冰箱吸湿的技术。

Q:接下来想聊一聊数字化的话题,如何看待数字化技术?同时也请讲一讲目里APP诞生的初衷?

数字化技术是个特别好的工具,它改变生活,比如让支付方式更加便利。关于目里APP的初衷,除了服务配套之外,还是有一点小小野心。当我们要做一场展览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想好主题,之后是挑选艺术家和作品,然后再来想怎么把他们组织到一起、用什么线索来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目里APP © 图源于天目里官网

挑选本身是一个工作,天目里想要成为一个挑选方或者说策展方,我们希望可以挑选喜欢的人、喜欢的东西、喜欢的品牌,但天目里的物理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预留了一些可更新空间,比如「pop-up」画廊,希望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容纳流动的东西,如果效果不错,以后可以把他们留在线上平台。我们并不追求大而全,目标始终是挑选来100次的那1万个人喜欢的东西,其实就是跟彼此认同的用户之间,建立更深的连接。

Q:最后我们来聊一聊城市和社区,今天开放的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今天城市有很大的改变,现在的杭州城跟以前的杭州城差别还是挺大的。包括城市的扩大、道路的变化,以前杭州主要马路的行道树,两侧的树冠都是能在空中交汇的,绿荫完全笼罩道路。现在这样的路变得非常少,可能南山路还有一点,但是整体都是光秃秃的,因为马路变宽了。城市也没有广场声音。天目里的初衷是建设一个更符合我们想象的办公环境,但不仅是一个办公园区,也包含了园区人的业余生活。我们都很喜欢广场,广场上到处都是咖啡馆,大家可以走走坐坐,这就是挺好的生活。

采访人|王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