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福州10月9日电 泉州市始终把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改进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据统计,泉州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36.25万户、贷款余额1655.03亿元、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40.75%。同时,保持宏观杠杆率连续多年低位运行,2020年全市住户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合计为97.3%,远低于全国(224.3%)、全省(171.22%)平均水平。

强化政策导向作用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一是政策引导。泉州出台实施《泉州市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若干措施》《关于加强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进一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实施意见》《加强信贷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八条措施》,对未能实现“两增”目标的银行业机构由银保监分局通过监管约谈、下发监管意见书等方式开展督导。

二是“奖”“考”先导。实施《鼓励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新增信贷投放、新增小微企业贷款和户数等对银行业机构进行奖励。同时,由银保监分局构建银行业服务实体质效评价体系,单列“小微贷款”等考核指标,按月进行考评和通报,并将评价结果与银行业机构监管评级、高管履职评价、市场准入等挂钩,促进银行业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三是方向指导。出台《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十条措施》《泉州市银行业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实施制造业“双提升”、普惠金融“增户扩面”工程,强化金融支持“数控一代”、智能制造等转型升级重点领域,保持制造业贷款余额连续18个月正增长。

深化金融服务创新 提升金融服务有效性

一是在全国首创无还本续贷的“无间贷”产品。突破解决了小微企业资金自我调度能力较弱,贷款到期日与货款资金回笼周期往往不容易匹配难题,相关经验作为全国典型模式在2017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了汇报、在全国推广。截至2021年8月底,全市银行业无还本续贷业务客户19864户、续贷余额415.91亿元。

二是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出“N+1+N”(上游企业+核心企业+下游企业)供应链融资、“供应链平台+担保+银行”、“一点对全国”全流程不落地等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融资累计超过500亿元。比如九牧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帮助10家上游供应商企业促成融资45笔、7444万元;建行对泉州17家核心企业180多家上游供应商企业发放贷款余额13.9亿元。

三是建立“数据+科技+征信”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设立泉州小微金融服务平台为前端,以品尚“征信平台”为后端,构建小微企业公共信用评价体系。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帮助50258户企业融资156.94亿元。

四是建立“银+”信贷合作模式。整合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推出“银政”“银保”“银税”“银电”等“银+”业务,创新“助保贷”“科创贷”“创业担保贷”等产品,累计为3.25万户小微企业发放银税、银电合作等信用贷款289亿元。

推进银企联动互动 提高金融服务精准度

一是畅通银企项目对接渠道。开展金融小分队“一线服务”专项行动,建立实施企业金融顾问制度,推进百名行长进企业活动,采取分片包干制,帮助企业解决新增融资需求、转续贷等事项。今年以来已累计服务13个县(市、区)714家企业,涉及金额超80亿元。

二是启动“民营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通过“征信+政府担保+银行贷款”等联动,支持有一定成长性但缺乏抵押担保、未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的小微企业与银行建立“首贷”关系,今年来新增首贷户1909户、发放贷款54.47亿元。

三是推进金融惠企专项行动。落实“六稳六保”,发放复工复产融资5236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9.5万户(次);投放应急贷款32.04亿元,惠及各类企业620户;投放四期福建省中小企业纾困资金贷款101.1亿元,受惠企业1991家;通过展期、续贷等,为实施小微企业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694.39亿元。

强化企业增信支持 增强金融服务可得性

一是构建公用信用综合评价模型。据悉,全市已完成近38万家企业法人主体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工作,并搭建了泉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监测平台。品尚电商已和市税务局达成首个信用应用场景设计,利用市税务局掌握的企业及个人纳税数据,结合国家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构建全市纳税人信用评级模型。

二是创新农村增信服务方式。推进农户信息建档和信用评级近100%覆盖,开展政府、银行共担农业贷款风险损失的涉农贷款试点,设立农村增信服务公司,打造村级贷款担保平台,绘制全国农信系统、福建银行业首张“普惠金融地图”,破解农村贷款担保难问题。

三是开展公益性信用修复,率先在福建全省开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梳理信用修复流程,举办公益性信用修复培训班,修复通过率达90%,拓宽了失信企业获得信用修复的途径。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推进金融服务多元化

一是在全国率先建立企业改制挂牌上市协调服务体系。相继出台多份上市扶持政策,覆盖企业“股改、挂牌、上市、再融资”全生命周期;推进补贴前置化,共担上市成本;充分利用证监部门、证交所、证券公司等专家资源,建立基层专家服务团,通过问题清单责任制、“线上+线下”培训、专家“上门”服务等措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挂牌上市问题。

截至目前,泉州上市企业达109家,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已挂牌企业达1264家。

二是撬动民间资本投资实体。设立市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及9只子基金,推动县级设立7只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总规模超180亿元。

三是打造金融集聚区。泉州基本建成东海银行总部区,已有3家银行机构入驻,2家银行总部在建。晋江金融广场已入驻金融机构125家,“晋金私募汇”现有备案基金及管理人78家,今年以来引进培育新增36家私募基金。海丝基金小镇已备案的基金类管理人及基金合计达37家。

四是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创新商票质押融资、土地保证金担保、抵押物二押等担保模式,累计为7192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超82.16亿元,融资在保余额5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