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孙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辛亥革命,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在海峡两岸以多种方式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从今天起,本网将连载一组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系列文章,揭秘历史真相,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爱国情怀,以飨两岸读者。

武昌首义史话之一

激 流 勇 进

1911年10月10日,中华古国古老的武昌城爆发起义,成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专制的“首义“壮举。

进入二十世纪的头十年,中国末代封建王朝危机四伏。日暮途穷的清王朝,一方面野蛮镇压劳苦人民和革命党人的反抗,另方面力图假借所谓“预备立宪”维持腐朽统治,并对侵华列强进一步“结与国之欢心”,其种种倒行逆施加速了革命风暴的到来。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章程,揭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旗帜。同盟会从1906年到1910年先后发动近十次武装起义,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组织规模空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虽遭镇压,但震动全国。1911年5月,清政府把川汉、粤汉两条铁路干线的筑路权拍卖给外国,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相继爆发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9月下旬,四川“保路同志军”大举暴动,革命风潮追波逐浪穿过三峡顺江东下,直逼江城武汉。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湖北武汉地区的广大人民长期孕育强烈的反抗情绪。从1904年成立湖北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到1910年成立振武学社,湖北革命组织屡败屡起、斗志弥坚。经过湖北革命党人的艰苦努力,到1911年,武汉地区形成以文学社、共进会两个团体为主体的革命力量。

文学社,1911年1月在武昌蛇山头的“奥略楼”正式成立,成员多为投身行伍的知识分子。其以“研究文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以《大江报》为喉舌公开宣传鼓动,同时秘密联络同志,全力发展组织,社员在短短数月遍及新军各标、营达三千余人。共进会,1907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是由部分同盟会会员联合长江中上游会党首领发起成立的同盟会外围组织。1908年春,孙武等人回国在武汉筹组湖北共进会,很快在新军中发展两千多名会员。革命党人争取新军的工作,加速湖北地区革命高潮的到来。

湖北革命党人积极准备武装起义,深感湖北两个革命团体必须结为一体。1911年5月11日,文学社、共进会举行首次联席会。9月14日,两团体再一次在武昌“雄楚楼”10号(共进会会长刘公住宅)开会协商,决定派人去沪购置枪械,邀请黄兴、宋教仁前来主持起义。如火如荼的保路运动,吓得清政府手忙脚乱。清廷开始将湖北新军调入四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这将会分散和削弱湖北的革命力量。武昌起义势在必行、机不可失。9月24日,文学社、共进会百余名代表齐聚武昌胭脂巷11号会商起义大计,组成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指挥部,公推蒋翊武为临时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决定起义时间为10月6日(中秋节),通过了起义行动计划和未来军政府成员名单。这次重要会议,果断提出武装起义总的方针和方案,成功地将湖北武汉地区革命力量汇成一股锐不可挡的洪流。

湖北革命党人经长期脚踏实地深耕细作,现在审时度势激流勇进,就要如出水的蛟龙,“不崇朝而云雨遍天下”了。 (作者 珊伍)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张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