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江苏省苏州市以全市群众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参与的“繁星奖”向祖国祝贺,为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助力添彩。
9月24日起,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7个门类的第四届“繁星奖”作品类终评在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剧院拉开帷幕,优秀作品展演将于11月举行。自4月启动以来,共收到由各级选拔上来的作品近400件,展现了苏州群众文艺创作生产良好的生态环境。
“苏州群众文艺创作已逐渐形成一些特点:一是人才梯队合理,年轻的创编演人员日渐成为主力;二是在浓郁的江南特色外,聚集了多地域、多类型、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苏州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三是创作水平更高,摆脱了口号式表达,表现了时代主题、百姓生活的多侧面,展现了群众文艺作品‘小人物的大情怀’;四是传播渠道不断创新,群众参与更为广泛,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徐红霞介绍。
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本届“繁星奖”参评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参与群体多元,江南地域特色凸显,时代气息浓郁。
女声表演唱《画个家乡蛮灵咯》,通过一群热爱画画的苏州小姑娘边唱、边画、边演,展现了苏州正从小桥流水的“小家碧玉”之城阔步迈向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变化。
▲ 群舞《桃坞戏球图》 姚一鸣 摄
潘蓉是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业务骨干,今年,一幅人物灵动、情绪饱满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十美踢球图》引发了她的创作灵感,经专家团指导,中心20多人的舞蹈队将这幅非遗名画再现为舞蹈《桃坞戏球图》,并角逐第四届“繁星奖”。
▲ 群舞《泊》 姚一鸣 摄
在本届终评中,《泊》这个描绘运河人家生活的舞蹈作品,既描绘了独特的水乡风情,也体现了运河文化带全民主题下民间创作的自觉。
“繁星奖”的浓重着墨,折射了苏州塑造“江南文化”品牌、赋能文化强市建设的大手笔。很多作品的创作阵容来自五湖四海,也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首届“繁星奖”上,小品《快递小哥》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不可或缺的快递员群体;第三届获奖作品《江天之上》描绘了张家港建桥的画面,体现出新时代建设者的风范;本届“繁星奖”参评作品《做你的翅膀》表现了一位舞蹈教师帮助聋哑人追梦的故事,以此表达人们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奉献,参演的聋哑人优美的舞姿令人动容。
年轻人不断成长
“繁星奖”作品的创编人员和演员在几届评选活动中不断成长,形成了“老带新”、参与人员持续年轻化的可喜局面。
第三届“繁星奖”上,姑苏区文化馆、姑苏区沧浪街道办事处将“听戤壁书”这一苏州评弹文化中最具场面感和最接地气的场景搬上舞台,展现了一批热爱苏州评弹的底层人听戤壁书时的百态。“1年前,我们对戤壁书还一点不了解。由光裕书场的那幅壁画改编而来的非遗舞蹈,让我们更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主创之一薛艳说,3个月的耳濡目染,舞蹈队的年轻演员对苏州评弹产生了浓厚兴趣。
苏州公共文化中心舞蹈队这支新兴的队伍保持着年轻的面貌,队员中有好几个“90后”。平时,馆里给这批年轻志愿者提供了充分的练习和培训机会。其中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刘夕阳,多年来在文化馆培训下,从业余“发烧友”成长为一名了解各舞种、擅长中国舞的演员,还加入了中心的职工艺术团。这次参加《桃坞戏球图》表演后,刘夕阳也掌握了点翻、射燕跳、控腿及平转等高级舞技,更了解了苏州文化历史、版画艺术特性等。“群文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老年人的专属了,切实提升现代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不啻是现在年轻群文工作者的职责。”潘蓉说。
政府搭台,提高群文活动含金量
▲ 女声小组唱《一条叫做小康的鱼》剧照
“繁星奖”多年来涌现出一批有温度、有人气、高质量、接地气的优秀原创群文作品,确立了苏州群文创作“江苏第一、全国领先”的地位。其中,女声小组唱《一条叫做小康的鱼》、小品《生日聚会》分别摘下第十七届、第十八届文化和旅游部群星奖;在多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选中,苏州蝉联全省第一。
不得不说的是苏州政府的搭台。2015年,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办法(试行)》,通过政府购买、财政补贴的形式,鼓励、引导人民群众参与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6年来,共立项扶持了269个优秀群文作品,扶持经费总计约800万元,撬动县区投入经费2000多万元。
2016年,苏州创新设立“繁星奖”,为苏州的群文活动搭建了一个内循环大平台——让广大市民能创作、展演、比赛,能获得资金扶持、艺术指导、专业化提升,打通了苏州2025年实现“文化强市”的活水之源。
昆山市文化馆的张凯已在群文战线工作了10多年,然而刚从艺术院校毕业时,他对群文工作却提不起劲儿。“是那些阿姨对文化活动的热情感染了我,让我知晓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张凯说。如今他已是馆里的文艺部主任。
正是像张凯这样的专业人员为业余队伍指导提升,奠定了“繁星奖”的人才基础。
“昆山市设立了优秀群文作品的奖励办法,建立了巡派辅导员制,实行了人才签约制;拥有70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群文活动有序可循,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昆山市文化馆馆长高向东介绍,馆内文化干部不足时,他们就聘任离退休的、社会上的文艺骨干,分区域辅导群文活动。签约人才相当于常驻的艺术指导,完成创作指标后由馆里予以激励。昆山于2016年创立了 “琼花奖”,成为“繁星奖”向县级下探的阶梯渠道。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作为市级文化馆,使命是引导全市范围内的群文创作,举办市级赛事,帮助作品、人才向省级、国家级层面提升等。中心由原有文化馆、美术馆等合并后成立,实现了业务人员、场所资源共享,成为苏州市区开展群文活动最大的根据地。在这样的体系化拉动下,“繁星奖”的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四届“繁星奖”共有1000多个作品和项目、8000多名群文工作者和爱好者直接参与。
2020年,苏州对群文创作的扶持引导,进行了“量转质”“小转精”“散转聚”的转变,由扶持初创作品改为扶持优秀作品,不但含金量提高了,也将扶持重点聚焦在群文精品的打磨提升上,发挥市级奖项的顶层牵引作用。
群文体系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013年,苏州市获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此后,苏州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江苏省委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六个率先走在前列”的部署,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其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从文化系统小循环向包含系统外、体制外在内的全社会大循环转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获得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
经过多年培育,苏州市级优秀群文团队已达1500支。截至目前,全市100余个优秀作品获省级以上荣誉,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以“繁星奖”为例,每届活动都要历时半年之久,为的是“十城百场进万家”,将优秀作品深入基层进行巡演(展),通过扩大宣传、扩大参与积极惠民。每届线下巡演惠及观众超过10万人。算上第三届起的同步网上直播,四届惠及线上、线下观众预计逾800万人次。比赛更征召社会各界参与网上投票,依托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等系列品牌活动,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惠民的外圈。
2021年10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繁星闪耀“文化强市”之路
————苏州“繁星奖”群众文化艺术建设侧记》
责编:陈晓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