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本书被奉为神明,不是因为它的文字,而是因为它散发着的思想光芒。

《海国图志》正是这样一本因为奇特的思想光芒而被日本奉做神明的书。

一本著作,到底能发挥出怎样的力量?《海国图志》的坎坷命运给了我们最完美的答案。

一, 偶获《海国图志》,奉为至宝。

1851年,一个日本士兵在他们打劫的一艘大清商船上掳走了所有货物后,还顺便文化了一把:将船上的书也搜刮一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意外,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备受日本推崇的。

只是,连随手顺书的人也没想到,他顺走了一个比全船货物都贵重的宝藏

顺书的士兵将书一本本翻开,当他翻到那本《海国图志》时,被书中新奇的内容深深吸引:详实而有趣的西方历史、文化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等等,这些仿佛传说一样的见闻,是士兵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过的知识。

士兵并没有看到这本书巨大的实用价值,他只是觉得新奇有趣而已。

他读完后便将书交给大家传阅,一传十、十传百,要求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书商开始印发,这更引发了全民读《海国图志》的热潮:下到童稚,上到耄耋,无不为书中新奇的记述着迷,《海国图志》一时风头无两,成了畅销书。

这声势,当然惊动了时刻关注民意的统治者。

二, 一本书引发的改革。

那时候的日本和大清帝国一样,还处在“闭关锁国”的幕府时代。

当他们看到这本出自中国的书时,着实吓了一跳:中国已经发展到这么先进了吗?中国的治国理念已经这么进步了吗?

闭关锁国最大的坏处大概就是这样的吧:没有外界的消息来源,了解世界全靠意淫和猜猜猜。

不过,好就好在幕府虽然有点坏,但不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一合计:大清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了,我们怎能落后呢?挽起袖子干吧。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开始了,而这样一场声势浩大、从政治到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科学、医疗卫生甚至动摇国本的政治体制的改革竟然是由一本书引发的。

所以,一个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受到大多数人的尊重,不是没有原因的。

那就是它首先得分清好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一本书一个强国崛起。

“近代日本之所以崛起,完全归功于这本(《海国图志》)中国弃书。”——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井上靖的话,为日本的崛起原因之一是因为《海国图志》这本书,做了最好的注脚,盖了最明白的大红章。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几乎照搬了《海国图志》许多记载。

在政治上,他们自上而下开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改革,明治天皇改组政府,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就是皇帝以后要靠边站了,国家要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了。

能这样对自己下狠手的皇帝,在东方还真没有几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上,他们学习书中关于欧美的先进科学技术,实行工业化革命,使日本因此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成为亚洲第一个跻身于世界强国的国家。

农业上,他们依据书中的记载,实行“殖产兴业”,大力学习西方的养殖和生产模式,农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有感于书中关于教育的阐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教育,普及教育,因此为改革和国家管理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使日本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受益匪浅。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现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个开端和转折点,竟然是中国的一本禁书成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呕心沥血,著书报国。

这样一本神书,到底是谁编纂的?他又为什么会编纂这样一本书?

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列强环伺、政府昏庸、国力孱弱,有识之士皆主张改革求强,却屡遭清政府打压。

鸦片战争后,中国更成了列强眼中的肥肉,屡屡遭到侵略,每每不是割地赔款就是开关纳税。

如何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命运成了中国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

林则徐无疑是当时的领袖,而当时和林则徐并肩作战的战友之一就有《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

可是,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清政府作为替罪羊判刑,发配充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离开北京前,林则徐将他未完成的一部书《四洲志》的书稿交给魏源,希望他继续编纂该书,广为搜集先进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信息,为中华崛起而从中寻求一条可以行得通的道路。

这本《四洲志》就是《海国图志》的前身。

接过战友书稿的魏源没有辜负嘱托。

他广泛搜集世界先进国家的文献、期刊等原始资料加以编纂,同时联络国内有识之士一起完善资料。

在道光二十八年,将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及其他资料收录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完成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汇总的同时,他还亲自撰写论文,将国内仁人志士的先进思想记述下来,提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前卫主张,并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贯穿全书。

历时二十余载,这本全面收集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先进国家的历史政治、科学技术、风土人情等资料,代表了作者开放、先进思想,寄托了作者和中国所有有识之士强国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终于完成。

五,《海国图志》,救得了大清羸弱的身,却救不了大清腐朽的心。

无论是“能治天下的半部论语”,还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的《资治通鉴》,抑或是金庸笔下的各种得之便可以雄霸天下的各种武林秘籍,书,历来都是治心而不治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人是船,书便是灯塔;如果人是溪流,书便是大海;如果人是柴,那书便是火;若人是井底的青蛙,书也只好陪它埋葬在井底。

这也是《海国图志》这本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书在腐朽的大清帝国统治下惨遭封禁的根本原因。

《海国图志》成书后,书中先进的文化、积极的思想,让朝廷昏庸守旧的顽固派惊慌不已,他们害怕书中宣传的先进思想,害怕自己既有利益受到损害,不断诋毁该书,更可笑的是,他们竟然污蔑该书全是捏造的,是崇洋媚外,不断的造谣中伤使该书最后被禁刊、禁售。

有志之士为国呕心沥血完成的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先进巨著,就这样倒在了腐朽的统治者脚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 大梦醒来迟,一梦已千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时刚刚开始“洋务运动”的清政府并没有将小小的岛国日本放在眼里。

自以为有“北洋水师”这样的钢铁军队和坚船利炮,却不知道腐朽的大清国早已经是外强中干、千疮百孔了。

战争的结局不出意料: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从此沦为任人宰割的弱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大清“中流砥柱”的那些官员们无法明白,曾经被幕府掌控,和大清国一样闭关锁国的日本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发展得如此迅速、如此强大?

1898年,当作为大清宰辅的李鸿章在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面时,李大人向日本首相请教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伊藤博文只回答了短短的几个字:“你看过《海国图志》吗?”

这句话,无异于扇了整个大清一记响亮的耳光,李鸿章当时的老脸,必然感到火辣辣的疼痛吧!

是啊,看过《海国图志》的中国怎么没有像日本那样得到发展呢?况且,《海国图志》是日本从中国顺来的啊!

可是,伊藤博文首相不知道的是,日本得到了《海国图志》,全民共读,政府因此改弦易辙,大力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看到了《海国图志》,官员们视作洪水猛兽皇帝视作撬墙角的,封禁了事。

当然,当时的清政府封禁的不仅仅是一本《海国图志》,它还封禁了《天工开物》等书。凡是思想先进、技术超前的书都在大清国的封禁之列。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没落,绝不仅仅是一本书、一篇文章就可以做到,而是看书和看文章的人从里面看到了什么。

如果看到了恶意,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走向没落;如果看到了善意,那就会得到前进的动力,走向崛起。

读书,从来读的不是文字,而是人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