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观:为中国战鹰装上一颗“中国心”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因为他不是明星;也许,你不知道他做出过什么业绩,因为他一生默默耕耘;也许,你不知道他倾其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做一颗心,一颗装在战机上的“中国心”!他就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吴大观
在大学期间,吴大观刚开始学的是机械。那时,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祖国的天空肆意横行。看着这一切,吴大观立志航空报国,向学校提出转入航空系。1942年,他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毕业,毅然选择到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工作。在这里,吴大观用两年时间潜心研究,掌握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工艺技术。

1944年,吴大观被选送到美国深造。毕业后,吴大观拒绝了美国企业高薪聘任,于1947年3月毅然回国,和家人来到位于解放区的石家庄,走上了创建与发展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道路。

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吴大观受命在沈阳筹备组建新中国的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在毫无设计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发动机研制并试飞成功。为探索出中国人自行设计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在发动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吴大观建起了新中国第一支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队伍,这支不到100人的队伍披肝沥胆、忘我拼搏,以设计室为家,全身心推动发动机研制工作。1977年底,已经年过六旬的吴大观从沈阳606所调到西安430厂。他说:“我62岁要当26岁来用。”
1982年,吴大观调到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任常委。他说:“我有看不完的书、学不完的技术和做不完的事。”他用5年时间钻研新技术,写下上百万字笔记,总结了几十年的工作心得,尽心竭力为航空发动机事业思考、谋划。在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心!”于是,吴大观等9位资深专家联名上书党中央,“太行”发动机项目得以立项。18年后“太行”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历史性跨越。
吴大观择一事、终一生,国为重、家为轻,用爱党爱国的不渝之心,铸就了护卫祖国蓝天的“中国心”,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2009年3月18日,吴大观逝世于北京,享年93岁。(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