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宛平南路600号为代表的上海一些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逐渐“脱敏”,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和关心。精卫中心的围墙里生活着怎样一群人?上海杨浦区有6000多位登记在册的精神障碍者,部分精障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住病情,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大多数患者即便康复后仍难回归家庭和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存在过度“危险解读”

28岁的陈晓谈话和常人无异,这是他住进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第17天。

“这次为什么会进来?”主治医生王运娟问他。“因为买东西。”“我们都买东西啊,怎么会因为买东西进来呢?”“这次买了很多东西,不受控制了……”陈晓形容这种失控感“就像是被某种力量引导了一样,脑子里的想法不是自己的”。事发那天的记忆已十分模糊。“那天我本来是要坐地铁去看牙医的,但到了站没有下车,莫名其妙走到七浦路,买了很多东西……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做,只是觉得如果我不这么做会死。”此前,陈晓有自己的工作,每天都要出外勤,和各种人打交道。“我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变成那样,一切都发生得很突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对精障患者存在过度的“危险解读”,认为精神病人的常态是发疯,存在暴力倾向。事实上,大多数患者都十分安静。他们早上6时起来洗刷和吃早饭,9时接受音乐、美术等康复治疗,11时吃药,吃午饭,午睡;下午1时半起来,参加公共疗愈活动,看电视;下午4时半吃药,吃晚饭,晚上8时上床睡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来的病人因为病情没有得到控制,会有激烈行为,需要约束行动。入院后一两个星期,急性症状能得到控制,但是残留的症状也会慢慢暴露出来。”精卫中心的医生陈晨说。“精障患者的症状分为阳性和阴性。阳性症状是指正常人没有、而精障患者多出来的,比如幻听,被害妄想症等;阴性症状是指正常人有、而精障患者缺乏的,比如缺乏思考能力,情感淡漠,明明悲伤却会笑,与正常人相比具有不协调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院的时间没有期限

翁文慧住在精卫中心快10年了,按她的说法是:“想把病全看好了再出院。”但她的主治医师毕旭军说,其实她是符合出院条件的,只是出去以后没有住的地方。

10年前,翁文慧有丈夫和女儿,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然而自从她生病后,丈夫和她离婚,便再也没有来看过她。女儿交给她的姐姐抚养,今年20岁,已经上大学。“上一次和女儿见面是10年前了,我想让女儿专心读书,不想让她知道自己的妈妈住在精神病院。”10年的时光,让白发爬上了发梢,但说起女儿时,翁文慧的眼里仍流露出光彩。“如果能出去,当然是想第一时间见女儿,但我可能认不出她了,因为她长大了……”“翁文慧的唯一监护人是她姐姐,已经当奶奶了,家里房子也不大,还有一大家子需要照顾,如果再要照看一个病人,确实有困难。”毕旭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人照料,这不仅是翁文慧的困境,也是很多符合出院条件患者的困境。毕旭军负责的十病区有60多名住院病人。其中有约20人符合出院条件,还有约10名长期病人,住院时间达到10年以上。有的是监护人已经完全放弃了,有的是家属坚决反对患者出院。一方面,家属担心患者病情不稳定,出去有风险,又没有时间和精力照料他们;另一方面,社会上也很难有工作岗位肯接纳他们。“有的病人虽然有自己的房子,但住在同一栋楼的邻居不欢迎他们,有的邻居会到居委会投诉,甚至打1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归社会希望有多少

2014年4月24日,陆新声一直记得自己初次发病住院的日子。当时25岁的他遭遇了母亲去世与女友分手的双重打击,他第一次感到自己“活不下去了”。“我发病时并不是歇斯底里的那种,就是颈椎和肩膀疼得很厉害,我一度感觉自己要瘫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反复复到医院做检查,没有查出什么问题,医生给他开了止痛片,打了封闭针,也没有效果。后来他才知,这种躯体上的不适感并不是生理上的,而是精神引发的一种“躯体化症状”。“精神疾病治疗好了,躯体的不适也会改善,所以我现在一直坚持吃药。”

陆新声学法律专业,第一次发病时,他已经取得律师资格证。生这个病,就像是人生突然按下了暂停键。“2018年出院以后,我一直在律师事务所上班,通过吃药控制得很好。这次进来,是因为自己停了药,我现在都很后悔。出院以后,我还想重回律师这一行,这么多年来学法律读了很多书,我不想放弃我的专业。”对于未来,陆新声说一定要有信心。“我周围的好朋友都了解我的病,都在帮助我,我不介意别人知道。生这种病会有思想包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向前看,不能往后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障患者是非常孤独的,因为没有人理解他们。许多病人发病前本就性格内向,而带着病人的‘帽子’出去以后,更难以与人交往。”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防治科科长陈优说,“精神科的目标,就是让患者回归社会。”

“大多数精神病患者从第一次发病开始,只要规律地吃药,是可以逐渐断药并痊愈的,达到稳定期以后和普通人一样工作。”陈优说,“我的患者中有的在做老师、金融、建筑、厨师,各行各业都有。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窗口,去打破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建立他们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文中患者名字均为化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张天一

资料:解放日报 上观新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