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根石探测(摄影 王静)
“今年的秋汛与往年太不一样了,三峰叠加,我工作20多年来第一次遇到,我们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容不得半点马虎!”
“昨晚的雨太大了,我们来回巡堤,雨鞋里面的水都灌满了,一会大家出去巡查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东营黄河河务局麻湾管理段副段长尚小凯在值班室一边叮嘱大家,一边准备着巡查的工具和雨具。一连几天他都随身携带一个小包裹,那里面装有巡查记录本还有他们的午饭。
他从昨晚回来到现在不足两个小时,换下昨晚的湿衣服,稍微眯了一会,就又投入新一天的巡查任务中了。
冒雨修复雨毁工程(摄影 王金栋)
晨曦中的忙碌
现在是早上5点45分,由于昨晚的暴雨,黄河岸边气温陡降,凛冽的风如同利刃,夹杂着细雨,一个劲儿地往衣领子里钻。
“我看今天黄河八时水情,利津站流量5210立方米,麻湾水位14.10米,我们先去麻湾险工1、3、5号坝,此次大水以来,这几段坝一直受大溜顶冲,水位这么高,极易出现根石走失和坍塌。”
“来,把探测杆给我,我来扛,你们注意安全!”
他们顾不上脚下道路的泥泞,三步并作两步走。
“麻湾险工坐落在1937年麻湾决口老口门和河道座弯90°的顶点,是宽河道进入麻湾至王庄30公里“窄胡同”的咽喉,具有窄、弯、险特点,这几段坝的探测点水流最湍急,根石也最容易松动。”他一边走一边跟同行的巡查人员讲解麻湾险工的防汛以及备汛的特点。
“雨衣比较滑,安全绳多打几个结”。尚小凯一边自己在腰间系着安全绳,一边叮嘱着巡查的同志们。
每次巡查他都主动走在靠河的最前面,河面翻起层层波浪,顺着河床撞击到岸边的石头上,又被挡了回来,形成了一个个漩涡,脚下就是湿滑的石头和杂草,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因为这是他们要面对的工作的日常,这项工作对他来说驾轻就熟。
只见他手持一根八米长的探测杆,尽最大努力把探测杆伸到水中,沿根石坡面进行探测。由于流量大、水势凶猛,探测杆无法得心应手的掌控,每探测一个点都十分费力。虽然是早上,尚小凯的衣服已经粘贴在了后背上,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顺着双颊流下来,分不清哪些是雨,哪些是汗。
1号坝根石没有松动,也没有走失和坍塌现象,我们去3号坝......
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他能通过一根小小的探测杆对下面根石的情况进行“把脉问诊”,人送外号“尚大夫”。
上午9点,洪水流量不断增加,水位不断抬高,麻湾险工5号坝出现根石淘刷走失现象,建议抛根石进行抢护。尚小凯一边向工情组报告着险情,一边就地取材,稳住险情,防止进一步扩大。
风雨中的午餐
中午12点50分,雨越下越大,虽然他们穿着雨衣和雨鞋,但是巡查的同志们有的戴着眼镜,雨水及雾气已经模糊了镜片,只听到哗哗的雨声,看不清脚下的路。只听尚段长说“雨太大了,为安全起见,我们先躲一下雨,正好趁这个时候,大家吃点饭垫吧一下吧”。
“沾满雨水的馒头,味道别有一番风味啊,比食堂的红烧肉还好吃呢。”同行的小张手拿着湿漉漉的馒头调侃。
下午15点30分,在临黄堤190+550附近,又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还是那一身湿透的衣服,他们正在临河堤坡上冒雨顺水。尚小凯知道,由于堤坡遭遇长历时降雨袭击,防洪工程最容易出现水沟浪窝、排水沟蛰陷等损毁,冒雨对这些隐患进行排查是最有利的时机。
可是由于草皮湿滑,踩上去很难站稳,摔过几次的他们“吃一堑长一智”,他们就站成一排,手拿着探测杆同步前进。
“这样既避免了摔跤,又能勘查的仔细,这就是所谓的徒步拉网式的巡查。”尚小凯半开玩笑似地说道。
徒步拉网式巡堤(摄影 王静)
暮色中的脚步
黄昏时候的雨停了。此刻的黄河更美了,晚霞照耀着水面像是给黄河穿上了一件黄色的外衣。被漫天温柔的晚霞拉长的巡查人员的身影,在黄河岸边显的格外高大。
8公里的堤防,56段坝的险工,徒步走下来已经是晚上19点了。他们紧忙换下湿透了的衣服,匆匆对付两口晚饭,接下来还要对今天的巡查记录、易出险的堤段、坝岸进行汇总登记。
夜已经深了,人却未眠。
麻湾管理段的值班室里灯火通明,他们还各自忙碌着,有的在整理着今天的外业资料、有的在整装待发准备下一轮的夜巡工作。
就是这样,义无反顾、不畏劳苦;
就是这样,风雨无阻、勤勉尽职。
在深夜查险的河堤上、在风雨肆虐的险工上,早出晚归,奔波在巡河、守河、护河的路上。
大河安澜,离不开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辛勤奉献,他们守护在黄河的第一线,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他们用脚踏实地传承着一代又一代黄河人的“根”与“魂”!
行者方至远 奋斗路更长!(通讯员 史萍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