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努埃曼

米哈伊尔·努埃曼(Mikhāīl Nuaymah,1889—1988)是黎巴嫩作家、文学批评家。幼年就读于俄国传教士办的学校,后被送去乌克兰学习,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1912年赴美国,就读于华盛顿大学。1920年与纪伯伦等人同创旅美阿拉伯笔会,并任秘书长。1932年回国。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往事》,中篇小说《相会》,诗集《眼睑絮语》,文学评论集《筛》以及自传《七十春秋》等。1978年获国家最高勋章——黎巴嫩杉树勋章。

诗文鉴赏

《大海啊......》

你不疲倦吗?怒号着

奔腾着,退去,又扬波

你想干什么?为何

总是行进,永不恬默

你仿佛和我一样,身上有

奴隶的、自由民的心儿两颗

这颗心想挣脱

那颗心却无路可夺

大海啊大海,告诉我

你身上有善也有恶?

你的岑寂里有没有安宁

你的澎湃里有没有惊愕

你的豪放里有没有顺利

你的沮丧里有没有困惑

你的汐落里有没有屈辱

你的潮涨里有没有傲物

你的沉默里有没有忧郁

你的汹涌里有没有欢歌

大海啊大海,告诉我

你身上有善也有恶?

我伫立着,黑夜沉沉

大海涌浪又歇波

大海不曾回答我

陆地不曾回答我

当夜的两鬓染上白发

曙光在地平线的眼圈涂抹

我听得一条小河在唱:

宇宙就是内蕴和外呈之和

人,有善也有恶

海,有涨也有落

(郭黎 译)

赏析:《大海啊……》是努埃曼比较有特色的诗作。全诗采用双行体的形式,大海为抒情意象,分三节对人生进行了追问与思索。第一节里,诗人向大海发出追问,在自由与束缚的矛盾统一体中,诗人拷问人性自身;第二节里,诗人将大海拟人化,连续八个追问构成全诗特有的节奏与思考,诗人抒发了对人性善恶的哲理性思考;第三节里,诗人独自面对着大海,思索人生,小河似乎尝试给诗人以答案。这几行诗句运用拟人手法,流露出诗人的哲思,深刻而委婉。宇宙并不单一,既有内蕴也有外呈,人生也如大海的涨落,有起有伏,人心善恶也如是。

译者简介:郭黎,1956年出生于重庆,曾先后求学于上海外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也门萨那大学、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古典学系阿拉伯语与中东研究项目教授,美国东方学会和北美中东学会成员。曾在Brill出版社先后出版三部关于阿拉伯历史、文献的研究专著。

译文摘录

《文学的核心》

林哲 译

今天人类也许会错判某一影响,将伟大者判为微小,将微小者判为伟大。也许会错一代人,却不会永远错下去。永恒的影响不会消亡,已死的不会复生。不包含着永恒精神的影响也不会永存。上演着一幕幕生活戏码的所有剧场中,没有一个能像文学这样能够展现人类精神和身体的所有面貌。在文学中,人同时把自己当作演员和观众。在文学中,他能看尽自己从襁褓到坟墓的历程。在文学中,他用时刻和日子的颜色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在文学中,他能从他人的搏动中聆听自己心脏的搏动,能从他人灵魂的渴望中触摸到自己灵魂的渴望,在和自己一样的人身上的苦痛中感受到自己身体的苦痛。在文学中,他静默的情感将诗人的情感当作自己的口舌,他的观点穿上一件由作家的观点编织而成的外衣。他因而在自己身上看到原先看不到的东西,说出自己口舌原先无法说出的东西。他因而接近了自己,也接近了世界。也许一篇诗歌就能在他的心中激起情感,一篇文章就能激发他潜藏力量的涌泉,一个词语就能揭开他眼睛上的浓重遮罩。又或者,一部小说就能使叛教者虔信,使绝望者重拾希望,使他的懒惰变为决心,使他的卑鄙化为美德。这就是文学的优越性,这就是文学无可争议的王国。文学的力量,只在于永远在内心的各个疆域中寻觅它的路径,探查它的痕迹。文学家的荣耀在于分享他在灵魂的诸般世界中的探索,当他人在文学家的探索中发现自己内心的一部分时,他们的探索则会更令人快慰,更有回报。

此文是努埃曼为《1921年“笔会”文集》撰写的序言,收录在努埃曼文学评论集《筛》中。文中,努埃曼剖析了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精神力量,提出文学创作与审美的“共鸣说”,阐明了“笔会”的宗旨和文学追求。

参考资料/米哈伊尔·努埃曼,林哲.文学的核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8,30(04):45-46.

编辑/张诗卉

校对/周军,刘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