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国内外各界广泛关注。民族学研究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领域,还体现在努力寻求相应妥善解决方式方面。民族学研究存在复杂性、多变性,其影响因素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需要将民族和民族问题置于多维学术视野中进行探讨,才能够最大限度避免民族学研究的死角、局限性与片面性。

世界的广度

中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存在和变化,与世界民族和世界问题的存在和变化共存互动,由其作为客观存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普遍联系性所决定。首先,隔绝状态的消融。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同民族的商品以空前的规模畅销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商品的共享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彼此间的联系与交流、交往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频率和程度,使民族间的广泛联系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全世界不同民族的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信息,信息的共享性与便利程度增加也给族际关系及民族事务治理带来了新发展、新机遇、新情况、新挑战和新问题。再次,跨界民族既存在发挥双方优势固边兴边富民的机遇,也带来谁影响谁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最后,内外遏制的联动问题。这些情况明显改变了中国民族生存发展和民族问题存在变化的环境。世界民族及民族问题与中国民族及民族问题双向互动,这就决定了研究视野不能止于国境,我们的应对之策必须兼顾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

历史的深度

民族学研究要具有历史深度。首先,脱胎于史。“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只有了解当今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形成与发展及阶段性特点,才能够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其次,影响无绝。特定的历史阶段或者历史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结束,但是随之形成的传统文化对现实的民族社会生活及族际关系会持续产生不同影响。再次,今由史至。现实溯于历史,民族是民族文化创造的本体、承载的载体、传承的主体。许多民族学者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在了解特定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俗与生活细节时都曾领略到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影响的强大力量。最后,得益于史。将相应的民族或民族问题置于相应的历史过程中,能够知晓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形成更加全面、更加正确的认识。民族历史需要从民族学的角度进行文化阐释,民族学的研究也需要相关历史追溯,以达“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民适天下之用”的官止神行境界。

历史对现实的影响无止境,人们探索历史无止境,汲取历史智慧无止境。另外,我们在民族学研究过程中,绝不能片面极端,既要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也要避免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目的论的影响,既不能荣古陋今,也不能以今贬古。

时代的高度

民族学研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首先,确定发展方向。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民族学的发展方向,认真扎实做好学科建设与发展工作是当下中国民族学所面临的根本任务。其次,把握内在联系。从民族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来说,时代主题与根本任务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这是一个整体性结构的两个方面。脱离时代主题,学科建设与发展将迷失方向和丧失灵魂;而学科建设与发展滞后,迈向人民的民族学将成为空话。再次,推动凝聚力量。民族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大有可为,进而使民族学的学术作用和学科优势最大化。

铸魂为要,固本为基,才能动不失时,行不失机。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学理、法理、政理兼顾,才能在民族学研究领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另外,不同时代民族和民族问题存在的环境不同,解决民族问题的要求和任务不同。因此,中国民族学的发展要风樯阵马,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既不能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超越时代,而应当与时俱进,与时俱优,与时俱强。

现实的强度

中国民族学只有在与社会现实良性互动过程中,才能够行稳致远。首先,民族学存在的学科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与稳定具有积极作用。民族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田野调查,并形成了密切联系现实的优良学术传统。应以问题为导向,以满足需求为目标,在民族工作的理论研究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方面多下功夫,以确保民族学存在的学科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具有不竭之源、不衰之力、不朽之用。其次,民族学的应用舞台主要包括正确认识中国民族和妥善处理中国民族问题,还包括正确认识世界民族并对待世界民族问题。通过应用舞台,可以检验、完善民族学研究。通过应用舞台形成新的理论、对策、思路、措施,在民族学研究与现实之间实现相对动态平衡。再次,民族学研究要致力于凝心聚力、合众睦族。研究者具有突出的学术专长,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研究领域冲坚毁锐。现实可以激发我们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感。将研究立足现实,深深植根于广袤的中华大地,使其根深叶茂、岁稔年丰。

我们相信,将时代主题与学科优势相结合,将历史回溯与现实推究相结合,将观察记录与分析凝练相结合,将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结合,将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就可以有效避免牖中视日,在成风尽垩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学就一定能实现在新时代的腾飞。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编辑: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