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件事做得久了,自然就有了“通灵”的意味。对于李文英而言,她本人可从未想过能在三宝村住这么久。似乎一切都随顺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文英

“也不是纯粹因为习惯了,所以才住下来,而是真心喜欢。我喜欢一种原始的、宁静的自在。我乐在其中,又能通过分享这种状态,去传播关于陶艺的文化,去传递一种生活理念。来来往往那么多人,尤其常住的外国人居多,我喜欢跟他们聊天,我会发现我在分享传递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文化形态的趣味。”李文英谈起缘由,神采是灵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诚然,真性情,自然是有灵的。说起入村的日子,她可以将时间精确到具体哪天。1998年4月18日,刚从九江市的国营公司下岗再就业的李文英,“因为我哥,也就是李见深,年长13岁、亦父亦兄,一个远洋电话,叫我过来帮把手”,拾行李,大半天的行程才到景德镇。时值草长莺飞的好季节,进三宝村的羊肠小道,甚至需要用手去撩拨荒草,才能前行。立在眼前的,几间黄土裸露的民房,比九江的农村更荒凉。“要命的是,三个星期后,我哥将带领一个国外陶艺家团队进驻。这意味着,一大帮人的衣食住行要就地安排好,创作场地要布置好,还要协助做好导游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片”,李文英用手势比划了一下,“现在我们所在的陶艺村,起初只有4户人家,叫‘四家里’。”手势腾空,23年过去了。

很多人,以及有些媒体,将李文英比作“民间外交家”。确实十分贴切。在平常,李文英负责“陶艺村”的事务管理。因为入驻的主要是外国艺术家,所以在“衣食住行”和陶艺创作上,无论任何疑问,都需要去解决。当然,陶艺本身的事,有专门的老师衔接指导。忙不过来的时候,她甚至得亲自扫地、做饭,以及做客房杂活。即便时间已经被安排的支离破碎,李文英也能挤出时间专门学习绘画、茶道、花道,甚至外出旅游。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很“灵”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哥是我们家族的偶像,我哥叫我过来,我是又怕又渴望,怕做不好,渴望学习成长”,李文英谈到这些年的个人成长,显得非常肯定,“我哥是活在精神世界里的,那一套东西全是”形而上’,因此,陶艺村的一大摊子事,只能由我来“形而下”了。我必须要成长起来,进而思考一些跟陶艺村有关的建设问题。”确实如此,进村第三年,李文英将女儿托付回娘家,带着先生一起开始搞建设。先生是做家具设计的,设计功底扎实,索性开始旧房改造和空间软装营造。

陶艺村在建设如火如茶的时候,已经吸引了很多艺术设计领域的人才关注。有不少目前创作活跃的陶艺家,在当时因为陶艺村的引导,才驻留下来的。当我们现在谈起来,用“三宝现象”,实不为过。——通过对自然地理的尊重,对人文风情的理解,引发观者的遐想,进而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性和固化的观念,以致构建一种符合自身的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三宝现象”,李文英说得斩钉截铁,“艺术为本”。三宝瓷谷的优势在于艺术家集群,年轻的永远是充满活力的,是三宝瓷谷的希望。李文英个人的成长,直接促成了陶艺村的“艺术资助计划”、“民艺市集”的上马。

李文英为这23年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她说,正在整理陶艺村的信函和照片,以前是手写纸信,后来用电邮,现在用“脸书”。这23年,陶艺村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观园”,用她的话说,“我们永远不知道年轻人会在下一秒钟带来什么有趣的事”。是的,陶艺村不限于珠山,不限于景德镇,而应属于热爱艺术的所有人。

个性在这里出类拔萃,又在这里融合出走。在今天,三宝文旅建设正逢时,陶艺村从地理意义上的“终点”变成了“中间点”。我在李文英泡茶的间隙,望向窗外,打扮时尚的青年们正对着建筑、景观和户外陶艺作品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拍照”能让时间定格在即时,我想李文英肯定不会乐意。——很简单,那样,传递的意义又体现在哪里,文化生长的景观又如何有效簇团。

2021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