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有一篇很出名的小说,不过出名的不是小说本身,而是后来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色戒》。电影的成功极大程度上源自导演李安和两位主创。

李安精准地把握了张爱玲的故事精髓,并以出神入化的电影技巧将之搬上大银幕,在观影者心中刮起一场旋风,风停雨住,一片狼藉。

但他到底为王佳芝保留和易先生保留了一丝怜悯,为观众保留了一丝温情,我相信,他是一个有情怀的创作者。

相比起来,张爱玲就像一个毫无感情的码字机器,尽管这篇短文耗了她30年光阴,数次修改,仍不留情面,在文中道尽了对爱情的讽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冲动,是爱情最初的模样

王佳芝是一个青春漂亮的女学生,凭着青年人特有的一腔热血,和同学们谋划了一个刺杀特务头目易先生的美人计。

但在关键时刻,她为情所困,放走了他。

家国大义竟然比不上一场风花雪月。国难当头,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学生竟意乱情迷至是非不分的地步。

书里写王佳芝“从十五六岁起她就只顾忙着抵挡各方面来的攻势,这样的女孩子不大容易坠入爱河,抵抗力太强了”,可只一刹那的温柔怜惜就让她自信:“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怎么解释王佳芝以为的真爱呢?

冲动,大概是爱情最原始的模样。天大地大,爱情最大。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简直在发光。等等一类的说辞,折射出的是一种很肤浅的爱情观。

02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张爱玲虽然在1950年就完成书稿,却直到1978年才将这篇小说出版。

她在卷首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是什么让张震动,不得而知,但我想一个作家,一个擅写情感的女作家,必定是敏感纤弱,甚至带点神经质的,这一点在她的自传中体现得很明显。

当然,纤弱区别于脆弱,能拥有如此冷酷语言的人,内心必定是强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她的震动,也让我震动。我想,是因为小说中有太多她和她的过往,王佳芝有她的影子,易先生当然是胡兰成。

爱或许不问值不值得,但一定不能凌驾于道德、品行之上,否则只是一场虚幻。

因为浑身是光的不是他,而是你仰视一个人时,眼睛里溢出来的光彩。或许下个瞬间,就黯淡了,他也随之成为宇宙一颗尘埃。

小说发表时,张爱玲已过知天命的年纪,她活了75年,一篇《色戒》就耗了她30多年光阴,千修万改,才面世。此时的张爱玲还会像23岁时不顾一切嫁给胡兰成吗?

我不知道。她说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但胡兰成终究负了她。她笔下的易先生也没有爱过王佳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他来说这不过是一场欢愉,只是她的冒死相救,让他略微动容罢了。

紫霞仙子在至尊宝心里留下了一滴眼泪,而她留下的不过是架在他脖子上的一把剑。

03

对肤浅爱情观的讽刺

王佳芝以为易先生爱他,无非是因为她早在无形中爱上了他。女人,在爱情里智商为零。只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不想他死,还要给他找一个真爱她的借口。

讽刺的是,王佳芝死后,易先生回忆起来,也同样自信:“她还是真爱他的,是他生平第一个红粉知己。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番遇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里说:权势是男人的春药。又老又秃但有钱有势的易先生,当然有资格做此想。

更讽刺的是,书里隐晦地透露,王佳芝是怎么爱上易先生的:男人心里的路通过胃,而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yd。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她在三十年的修改中,对自己的梳理,对一种肤浅爱情观的讽刺。

倒是李安,深谙大众心理,用大胆的细节描写,在观众心中炸起了一颗惊雷的同时又不乏悲天悯人,上演了一场民国爱情。王佳芝也成了汤唯难以逾越的颠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合之众》里说: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王佳芝答应以牺牲色相和清白做这个诱饵,不是出自民族大义,只是一种这样的群体性行为,当然她不是抛弃是非,而是盲从。

当她从群体回归个体,发现同学们开始嘲笑议论看不起她,连她自己也开始后悔了。

可见,肾上腺素飙升的时候,别说爱了,一切群体性的行为都脱离了自身和实际,这样的冲动是最靠不住的。

易先生说:她临终前一定恨他。我想她是在恨自己。管不住冲动的人,是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