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创板注册"难产王",上海仁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会生物")的注册结果备受市场关注,不过等待逾一年之后,公司IPO最终没能闯过注册关。据证监会官网显示,由于仁会生物及其保荐机构撤回发行上市申请,决定终止该公司的注册程序。纵观IPO之旅,仁会生物在2020年8月14日便提交了注册申请,至今已超一年时间,也是科创板市场注册阶段历时最长的企业,不过,公司IPO最终无果而终。IPO折戟背后,仁会生物在注册阶段遭到证监会三轮考问,其中销售费用等五大问题被详细追问。
科创板IPO终止注册
证监会官网显示,由于仁会生物和保荐机构国泰君安提交了撤回科创板发行上市申请,决定终止对该公司发行注册程序,这也意味着仁会生物IPO正式宣告失败。
招股书显示,仁会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创新生物药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自1999年1月成立以来,公司在内分泌、心血管和肿瘤治疗领域自主创新,其中公司核心产品谊生泰已于2016年底获批,2017年初正式上市销售。
上交所官网显示,2020年2月14日,仁会生物科创板IPO获得受理,之后在当年7月31日上会获得通过,仅历时逾5个月。过会后,仁会生物2020年8月14日提交了注册申请,不过却迟迟未能获得证监会放行。
据证监会披露的科创板申请注册企业基本情况表,仁会生物是注册阶段历时最长的企业,并且2020年提交注册未获批的企业也仅剩仁会生物一家。
如今,历时逾一年时间,最终等来了仁会生物终止注册的消息。
此次闯关科创板,仁会生物原拟募资30.05亿元,分别投向新药研发项目、转化医学平台项目、结构生物学引领的药物发现平台项目、二期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及归还银行贷款。伴随着IPO终止,仁会生物上述募资愿景也宣告破灭。
针对公司撤回发行上市申请的具体原因,北京商报记者致电仁会生物董事会办公室进行采访,对方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关注公司官网披露的消息。根据仁会生物官网披露消息显示,综合考虑自身业务情况及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公司决定调整上市计划,拟主动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后续将择机启动上市计划。
五大问题被考问
注册阶段,证监会先后三次向仁会生物下发了问询问题,其中最近一次是在今年2月24日,共提出了五大疑问。
首先是销售费用问题,证监会表示,现场检查中查阅了仁会生物相关内部控制制度、部分会计凭证、公司20名销售人员的部分资金流水和微信、支付宝账单、公司学术推广会议资料等原始材料,其中存在多个问题。
诸如,部分会计凭证入账的原始单据不齐备;部分销售费用报销凭证的原始单据分别存在一项或多项异常情况,如原始单据中笔迹不一致、餐饮费开票单位与会议地点不在同一城市或距离超出合理范围、酒店场租费用与网络查询价格差异较大等费用报销的合理性存在异常的情况。
此外,仁会生物向学术推广会中讲课人员支付的劳务费为销售人员现金支付,且销售人员报销费用与流水记录不匹配;部分销售人员疑似存在购买发票的情况,如2018-2019年间,销售人员靳某通过微信向名为"开票某某"的对手方转账共计4.98万元;销售人员孙某向其他销售人员邢某等人转账共计19.11万元,流水摘要为"会议加税点""税点结清"等内容。
针对上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证监会要求仁会生物逐项说明原因和合理性。
关于商业贿赂也是证监会追问的重点,现场检查中,经查阅仁会生物提供的20名销售人员部分资金流水和微信、支付宝账单发现,公司销售人员刘某在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到销售人员张某的转账共计15万元,流水摘要为"匡"等。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医药公司的商业贿赂问题一直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实践当中,医药企业召开学术会议,邀请的一般都是医生、经销商等客户单位,部分推广费最终以其他的形式回馈给客户方,这也是医药企业的灰色地带。
证监会要求仁会生物说明上述销售人员之间流水摘要为"匡"等的资金往来的实际用途、转账原因和合理性,是否存在商业贿赂。
除此之外,营业收入、研发费用、股权代持也遭到了证监会详细盘问。
北京商报记者马换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