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先的中国社会,人们非常注重身份地位,就连饮食也有明确的地位划分。普通百姓吃的是“庶民菜”,商人们四处奔波所吃的是“商人菜”,而达官显贵则吃的是精致考究“官府菜”。
什么叫官府菜?
在《中国食辣史》中,就将中国菜分为5个阶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宫廷菜、世家菜、文人菜、商人菜、庶民菜。后两者因地方性特色较强,随时代变化而被归为“江湖菜”,前两者则属于“官府菜”的范畴。
由于古代贵族之家大多生活奢侈,资金雄厚,原料丰富,于是有钱有闲的贵族阶级们开始在食物上下功夫,当时的社会条件也正是促成官府菜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官府菜精致体现在哪里?
古时候的贵族对于食物可是别有一番讲究,而官府菜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
他们常常是贱物贵做,简单来说就是把常见的食材当作主菜,而用珍贵的食材来调味当佐料,摇身一变成为普通老百姓享用的美食。比如《红楼梦》中有一道菜叫做“茄鲞”,它的原材料是茄子,但却因为用十只鸡以及另外一些精贵的食材炮制成为“茄鲞”,就成为了典型的“官府菜”,就连刘姥姥吃了也摇头吐舌道:“我的佛祖,到得十几只鸡来配它,怪道好吃哩!”
由于官府菜在官僚中通常用来招待同僚或比自己职位高的官员,所以非常注重形式、讲究排场。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写道“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可见,官府菜非常注重排场,常常要大大小小摆满一桌,显得主人大方慷慨, 极尽待客之道。
官府菜通常以清淡、精致著称,讲究味道中正平和。通常用料讲究,造价昂贵,但其特色却并不浓郁。由于当时做官的人年纪都比较大,牙口也不太好,所以官府菜往往追求香醇软烂,整体较为平和,这也很难给食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于古代交通的不便,鲜活的海鲜无法经受住长途的运输,于是人们将鲍鱼、鱼翅、海参等贵重的食材晒成干货,送到贵族们的后厨中。于是官府菜一般善于使用鱼翅、海参、燕窝等干货,那些食材本身并没有鲜美的味道,于是往往用高汤来把鲜味引出来。
由于中国地域宽广,官府菜也会因为地域出现细微的差别。因为味道平和,大部分中国人都能接受,所以“官府菜”也是官场中接受度最高、也最不容易出错的菜。
孔子“克己复礼”,对食物有双重标准
官府菜后来主要分为孔府菜、东坡菜、云林菜、随园菜、谭家菜、段家菜。而在众多官府菜中,要属孔府菜历史悠久最为讲究。
而孔府菜的形成,主要是孔府的历代成员始终秉承孔子“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遗训。这段话出自《乡党》,后文连续有八个“不食”。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主食焐馊了,鱼和肉腐败了,不吃。没有达到腐败的程度但是颜色和味道都变了,不吃。烹调没有掌握好,不熟或过熟了,不吃。五谷未成,果实不熟,不吃。
这几个“不食”很容易理解,变质的食物不能吃,烹调不好的食物,没有成熟的果实谷物也不能吃,都出于对健康的考虑。
但是后面三个“不食”却很有讲究了: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
这不仅仅是健康的考虑,还有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在其中。
众所周知,“克己复礼”是孔子毕生的思想主张,在私底下君子要约束自己的欲望,俭朴饮食,正如《雍也》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说,即是“克己”;而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礼仪场合,君子要捍卫礼仪,必须要求饮食的规格,即是“复礼”。
其实孔子对于饮食是有着两重标准的,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在《乡党》中对饮食如此讲究,而在其他篇章中不甚重视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规规矩矩的官府菜日渐式微,而“江湖菜”凭借着“鲜”“香”“酸”“甜”“麻”“辣”等浓烈风味,取代了官府菜,登上了人们的餐桌。
江湖菜不需要名贵的食材,不讲究菜式的花样,也不违背食材的本性做一些牵强浮夸的菜式。“江湖菜”结合了“官府菜”以及“庶民菜”的优点,成为了被更多人接受的流行菜肴。
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新鲜的事物,在饮食上,也不再追求形式繁琐的“满汉全席”,却喜爱在街头巷尾寻找各种特色小食。不同的美食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味觉上的刺激,更是每个人口味、个性的表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