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迈出重要一步。

10月12日,中办、国办发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其中有不少亮点。

1,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

2,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一条很关键。

3,到2035年,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幅提升,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第一条,说的是如何构建职教体系,拿职教高考来说,不少人认为重要性不亚于“二次高考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条,说的是职业本科大扩招,后面会详细聊聊。

第三条,让技能型人才生活得更体面,

重点说说第二条。

一方面是学额增加,国盛鞠兴海认为,10%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至少对应50万+学额。

而天风刘章明测算,2020年我国本专科招生人数约966万,其中普通本科学额投放(含专升本)约497万(含公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即高职)学额投放约469万,预计到2025年职业本科学额将不少于47万个。

职业本科的概念,从2014年提出、2019年首批15所职业本科院校试点,至今共有40所职业本科院校,是我国全日制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

另一方面,肯定会扩大生源范围。

潜在群体可包括应届高考生、应届中职毕业生以及应届专科生,覆盖范围较广,职业本科规模目标有望直接带动对应学额的显著增长,参考专升本学额分配情况,职业本科学额分配或更多倾向于民办高校。

各位,请注意,这次绝不仅仅是职业本科大扩招那么简单。

2021年《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时候,再次强调了一个关键点: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具有同等地位。

从办学层次看,职业本科是我国全日制本科教育的一部分,授予学士学位。

从办学方向看,职业本科属于职业教育序列,专业设臵上通常同时设立本科、专科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这些年,为什么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读职业教育?

原因很简单:不体面。

有段话说得好:不管你是切钻石还是修飞机,当幼儿园老师还是刷油漆,管仓库还是管账目,卖眼镜还是给猪开膛破肚,开药店还是搞运输,做酒店大堂经理还是在工地砌砖,都要进行全面、正规、标准的职业教育。

可过去这些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2021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078万人,连续第四年保持增长,并再创历史新高。

上一个高考报名人数的高峰期,还是2008年,高考录取人数只有600万。

到2019年,已经超过了900万,其中本科生计划录取431万,专科生计划录取484万,专科生录取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

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全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21年毕业生总人数909万,按教育部的预测,2022年毕业生人数会超过1000万人。

而这个数字,在2001年,仅仅只有100万,20年增加了10倍。

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孩子都挤在了中考、高考的赛道,哪怕大学生内卷现象日益严重,也拦不住大家对“鸡娃”、补课、考985、211的热情。

最典型的现象,是大学生的工资与农民工差距越来越窄。

根据中泰证券的研究,过去十多年,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从500万以下提高到800万以上,而农民工每年新增数量从1000万以上降至不足2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时,大学毕业生工资是农民工的1.7 倍,而截至2018年底,二者差距收窄到了1.4倍以内。

哪怕农民工拿着七八千的工资,哪怕送外卖快递也能赚不菲的收入,哪怕大学生坐写字楼一个月只能做4000块的机械工作,可大家依然对职业教育避之唯恐不及。

这个时候,只有推行专业、规范、标准化的职业教育,才能消除社会偏见。

安信刘文正有一篇报告叫《大国重匠,庠序先行》,统计得非常详细。

一方面,是低技能劳动力的过剩,社会地位不高。

传统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分工的低端,依靠人口红利发展低端制造业的时代渐远,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人才结构需与产业匹配。

虽然中国有大量的流动劳动力,但大部分流动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较低;预计到2030年,中国低技能劳动力盈余将接近5000万人。

另一方面,高技能劳动力出现巨大缺口。

早在2016年,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南》根据《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测算,预计2020年人才缺口将达1913万,2025年将逼近3000万。

这3000万人,就是亟待释放的“工程师红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学家姜超曾发过一个报告,其中就提到应对老龄化、人口红利减退的办法:实现工程师红利。

按姜超的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人均受教育水平每年有望提升2%,这其实并不逊色于过去每年2%的劳动力数量红利,我们称之为“工程师红利”。

当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廉价劳动力正在逐渐消失,而每年有1千多万大学生毕业,这意味着如果企业还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连成本都覆盖不了,因而必须向高新产业转型。

把职业教育做好,引导全社会对劳动者更尊重的价值取向,就是一条必经之路。

我们静静的等待这一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