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吗

走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又百无聊赖之际,偷听到了身后一对父子的有趣谈话。

父:“那是你小姑奶奶,怎么不和人家打招呼呢?”

子:“不知道说啥。”

父:“就……姑奶奶,你吃了吗?就可以了。”

子:“呵,明明知道她吃过了。”

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那个小伙子,曾几何时我也无比懂他的疑惑。“吃了吗”是本地打招呼常用语,我一度觉得非常别扭,难以启齿。

恰好小时候本人好学求知欲极其旺盛(此处专指乱七八糟的无用知识,参考狗焕的哥哥正泰)热衷于翻看各种书籍资料。

皇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被我翻到了。

居然真的有人研究过如何打招呼,然后我知道了俺们这疙瘩流行用“吃了吗”是历史上吃不饱穿不暖的不幸年代才遗留下的常用词汇。

不太了解那个艰难时期的朋友们可以看一看电影《一九四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了吗”绝对不是唯一的打招呼话语,不过曾经它绝对是一句饱含了热切的关心和期望的真诚问候。流转至今,依然温暖亲切。

所以,不要羞涩不要深究,就算是半晌,路上偶遇你也完全可以明知道人家吃过了,依然自然的来一句:“吃了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了啊”

除了比较有地方特色的“吃了吗?”,另一句“来了啊”可能使用范围更广。(曾看过韩国伦理剧也常用)

我小时候有一天,爷爷的老伙计来看望他,两位老人胡吹乱侃笑得猫狗都绕道而行的那一瞬间,本人恰好从他们面前走过。

一把被爷爷揪住:“二妞,快和x爷爷打个招呼,你小时候他还抱过你,可喜欢你呐。”

年代实在太过久远,这位爷爷我早已忘记姓甚名啥什么模样了。

就记得自己在我爷爷每隔十秒钟就催促一下的尴尬场面里,站在那里既没有动,也没开口,静止画面持续了至少有三分钟。

那位爷爷干笑了两声却并不阻止,我的爷爷显然也被他孙女迟迟不给面子激怒了,决意一定要我开口。“说啊,就说你来了啊x爷爷。”

良久,我说了一句至今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很有思考余地的话:“已经来了这么久了,还说你来了,有什么意义?”

憋这么久,我竟大逆不道的来了这么一句,可把爷爷气坏了。趁大巴掌下来前我赶紧开溜,跑了很远还能听到他的“恶龙咆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年我大概7岁,承蒙记性一向不赖,这么件小事儿记了这么多年。

今天重阳节,和老妈闲聊又提起此事,我俩笑得是前仰后合。

许是被一位朋友勤思考善总结的好习惯给传染了,笑罢我仔细想了想这件小事儿的前因后果。

还真不是当年本人太倔强,也不是真的觉得什么没有意义(瞎看书学到了新词就爱臭显摆)

归根结底是少了点人情世故的言传身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父母都是内敛内向人士,加之平时很忙。别说人情世故了,连正常生活的必要流程都是删繁就简,能省则省。

我们姐弟三个都是散养状态下迷迷糊糊长大了,很多生活上的基本常识有相当一部分是住校后跟着同学甚至她们的家长学到的。

所以于人情世故之不通简直到了让人发指的程度。

偏偏我父母不仅没有发现自己从未在这方面有任何指导,还强硬式要求见了人记得打招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止一次,面对我根本见也没见过的某位亲戚朋友(不常见的时候,即便是亲戚也和陌生人没两样)却被我爸或者我妈责令叫人时,排斥和恐惧感油然而生。社恐大概就是那时候来的吧。

爸爸妈妈们不知道,他们习以为常的称呼和打招呼,对一个内向腼腆的小孩子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最关键的是,他们平时不管,遇到了却直接要求你叫人打招呼(我的天,鬼知道对方是谁,要说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这一切后天都可以学。但是只有天知道情商智商皆一般的我,学这些东西、克服一些困难费了多少力气。

在这方面,我丈夫的家庭就做得非常好。所有日常能用得上的社交辞令,我的公公婆婆不仅自己精通还悉数交给了儿子。

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吃了吗”或“来啦”,是可以应付任何场合的深层话术。

每次有大型亲友聚会(常年不见面那种)、某个很尴尬的场合,我都深深感叹他们的游刃有余自然妥当。

这一点,俺委实做不到啊。

有点惊讶的是这么件小事被我罗里吧嗦一通分析总结,我妈居然也深以为然。

如今我也是妈妈啦,时时刻刻都在注意力所能及的让孩子看到什么正常的生活模式、和人相处的正常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么日积月累的言传身教,日后这一代年轻人该不会再纠结打招呼是用“吃了吗”还是“来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