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白茆因水而生缘自江水中泥沙的垒积;因水而兴即随处皆是的水网滋养灌溉着茫茫沃野。故此,白茆的农产品品优价廉,销往周边及全国各地。特别是玉米、蔬菜、瓜果及水产品。这要得益于近年来的水利建设和道路改造、新建和扩建。座落在芜湖市六洲中学校园内的红色传承馆及套北绿色生态自然景观、人造亭台和各种游乐设施等则是白茆的两张名片。

无为往事:我的家乡白茆洲

开门见山,因水而生,倚水而兴的白茆洲,即生我养我近六十载的家乡。对于她的记忆最多的便是开门便见的“繁山”和离不开少不了的分布其上的水。

芜湖长江公路二桥跨江段景观

历史上白茆隶属于无为,2005年黑沙洲乡整建制并入。2014年4月区划调整后隶属芜湖市鸠江区。白茆原名白马洲,清代隶属于庐州府。相传,清王朝为奖励李鸿章,特准其跑马占荒,其家人骑了一匹白马在这片因水而生的荒蛮之地跑了一圈,白马所到之处圈内的土地均为其所有,故得名“白马洲”。又因洲内盛产芦苇,入秋后芦花漫舞,白茅一片,原野之上似雪花覆盖,故又称白茆洲也。究其成因,顾名思义是因江水冲积而生。因此,其境内的水资源极其丰富。

江边水生植被茂盛

据“知足常乐”在公众号“最忆巢洲”撰文回忆,他伯父胡士平当年参加新四军转战家乡白茆时,尚有“玉带洲”、“复凝洲”等水中小渚,后因江水中泥沙逐年沉积,“玉带洲”等则渐渐地堙没于其他洲子一块并连成了一片,总称大而一统的白茆洲。如今,只有白茆洲上的“黑沙洲三岛”仍四面环江相对独立,自不便说。但就永定大圩内的原六洲、红旗及江坝来说就有“长江、莲花河和小江”这三大水系。

一、环洲之水让洲民喜忧参半

1.昔圩破内涝水患不断

大水漫灌

环绕江洲的江中之水,那是不少白茆黑沙洲人从儿时启蒙教育伊始第一课第一眼就不能回避的现成教本。关于此水的传说与故事从小就刻印在了洲民及其子孙后人的心中。其因水而生,也因水而兴,同时也被水所困。这里的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1954年那个自梅雨季节始就一直延续至那年奇寒冰冷的冬日,白茫茫的一片。从滔天的巨浪到冬日如镜的水面,冷冰冰,凉飕飕,寒透了人们的心。人们对于未来深感茫然和迷茫,不敢想象未来会怎么样。此事件影响了今后数年甚至几十年或一些人的一辈子。

是年,黑沙洲中沿的渡口,因渡船年久失修,残破漏水,过江时不幸沉没,导致去繁昌老县城新港的乡民曹先和等八人全部丧生。这是无为洲江渚之上人们永远的伤痛和难以抹去的记忆。而稍年轻些的我辈则不会忘记:1983年7月16日下午近3点,黑沙洲围江大堤主堤,在新球大队十队圩堤控制闸处溃破。刹那间,江水咆哮着像脱了缰绳的野马一路狂奔。没多少功夫,浑浊的江水便充盈了整个洲子,低凹处的房屋、成千上万亩的良田及即将待收的玉米、山芋、花生、西瓜等顷刻间,成了洪水猛兽肆虐的玩物,或浸于水中或漂浮在水面。同样的情形在白茆的天然洲、三垄村、上下复兴、同心、协力、五号的十五丈等多处大堤外小子堤埂内也不时地上演。因水而兴的洲民也被水患所困。

埂溃之后的场景

印象一:一到涨水季,住在低洼处的人家便把家中认为重要的东西,挑的挑、扛的扛,用最为原始的办法将罐罐坛坛,但凡今后生产生活用得着的全部家当,向住在高处的乡邻家搬运寄放。此时,若用上了老牛拉破车,这在当时也可算作是现代化的运力了。对于这段往事和场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铭刻于心间。

印象二:1969年长江中游江水水位仅次于1954年,人们接受了1954年水患之教训,生产队提前集体在大坝埂上搭建了一个防水架子,时称"水郭子"。即用就地取材的木料、竹子搭建一个高高的储物架子,将每家每户暂不使用的物品存放其上。那还是集体经济时代,集体种植土豆、花生、山芋、菜瓜和其他的农产品,集中销售,集中分配。

据一位白茆天然洲上的老乡同学回忆,1983年高考季,他和几位同学从六洲中学回家取钱参加高考,巧遇封江禁航“只出不进”,他们只好返回学校。然后只能在同学间东挪西拼筹一些钱才将7月15日至7月17日这三天的高考胡乱地给应对。

就在高考期间,我的这位同乡所住的天然洲上的圩堤岌岌可危。为了掌握主动将损失最小化,洲民人为采取定点掘堤放水。就在蓄洪放水的同时,在一户人家住宅以西那一段圩埂上又溃了一处。洪魔肆虐,那天人们喊天不答,叫地不应。这位同学的父母眼巴巴地亲眼目睹自家的三间窝棚,坍毁于洪水之中。突遭如此天灾,诸多人家凄苦无助。江水还在继续上涨,谁也不知江水究竟会涨到什么程度?很多人家既担忧又害怕,心想“如果还呆在洲上,假如江水还继续的上涨,就有水漫江堤之虞,那会极其危险”。于是,人们便请来船只将重要物件运到了新港。避灾于江南小镇的高坡之上。

无情之江水

忆往昔,汛期在洲上,圩内积涝是常态。水患后,又不能及时地将水给抽去。因而这片洲渚,即便汛期不破圩,也是十年九不收。往日,洲上那些陈旧排涝设施,以燃煤蒸汽机为动力,每当开机排涝时,那浓浓的黑烟从烟囱里直冒到天空,老远就能看见。隐约着记得,当年坐落于天然蝗虫沟尽头老圩口内,位于六队与七队之间那一小段埂脚旁边的红砖墙红顶子的最原始的排涝站机房屋,屋内摆放着一台80匹马力四缸柴油机。每当准备开机工作,只因缺少电瓶而无法启动。机务组的师傅只得出来抓“壮丁”,需要找五六个壮汉,用一根很长的粗麻绳,缠绕到皮带盘上。待一切准备就绪,只听师傅一声吆喝“一、二、三”,几个壮汉就像拔河一样使出浑身力气,柴油机才轰然作响。白茆洲上无论是排涝还是抗旱之动力,都是从蒸汽机时代到内燃机时代,再到电力驱动的时代。四五十年间,已鸟枪换大炮,业已焕然一新。

今芜湖江北江岸边的游乐沙滩

2.割舍不断的山和如影随行的水

远山近水永相随,“繁山”即繁昌江南境内的群山。那是洲民们永远也无法割舍的山。其山虽位于长江的彼岸,但不论你是站在白茆洲头的三垅村还是洲尾的新埂,抑或立于其上的任一高地。极目之下,东和南诸方位均是它绵延的身影。那最有名的两座山“大磕山”和“小磕山”,曾让不少白茆洲上的先民、父辈和我辈中年龄稍长者们没齿难忘。因为他们于1954年因水患逃荒避难栖息于此。此山为所依,此水为所倚。就连很多亲人的尸骨都留在了那里。未了,其头仍朝着故乡这边,望乡,望乡!因此,至今还有不少洲民的长者仙逝,遵其嘱咐,仍将其最后的念想安放在了巍巍的高山之巅,和他们的先人埋葬在了一起。

同学作家戴启文描写家乡黑沙洲的抒情散文《黑沙洲的两棵树》中的“两棵树”,即工作于芜湖市六洲中学的刘振亚和胡步云两位退休老爷子。他俩近两年先后仙逝,其骨灰均被他们的后人送到了江南的大山中,了却了他们最后的人生夙愿。

2021.9.28笔者立于江坝远眺新港之景观

“繁山南望”——儿时经常在傍晚时刻眺望江南,可视繁昌新港的大磕山和小磕山。遇雨后放晴空气清澈时,尚可清晰地看到山腰间缓缓移动着的人影,其身着的衣服颜色隐隐约约可辨可见。此时,仿佛还能听到他们边走边谈着一天劳作后的喜悦与心得。

繁山和江水,成了现代白茆人欣赏门口田园山水画中诸多元素中的二元,而如梭的船只、冒烟的工厂,还有不时掠过江面的飞禽走鸟都是画中不可或却的“佐料”。矗立于白茆洲,环伺东南西则可见繁昌连绵的群山,北倚宛延曲折的无为大堤,脚下是一年四季不断变换着表情,时而波浪汹涌,滔滔不绝,时而又平如镜面,温情脉脉。

缓缓东逝去的长江之水和因水而生的田野和依附其上的五颜六色的农舍、公路、绿植、庄稼和数不胜数的自然生态。抬望眼,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如巨龙般横跨其上,南来北往奔流不息的车辆似天河之水在夜以继日永不休止地在流淌。

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洲上的江畔湿地

其水,不竭的生命之源。她不仅滋养了万顷良田中的庄稼、花花草草,更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纯朴而又豁达的洲民。昔“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水边湿地里野生的蒌蒿、芦笋则是家乡名播远方的特色美味食材。就连原汁原味的江中之水的滋味也是我们儿时最美的回忆。一放学回家或干活回来,一瓢江中水入口,甜滋滋湿润润,胜似如今需要掏钱才有的“天然矿泉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一段时间,不知啥原因黑沙洲初中实行半日制一一半天上学半日休息。休息的那半日便成了我辈年龄相仿者或同龄者们下江洗澡冲浪的好时光。那时,只需背着个粪筐,捡到猪粪七八斤后,便三三二二象约定好似的从四面八方的一队二队,四队五队七队和八队聚拢到了三队大包头的长江边。因为那时女孩读书的少,捡粪的也少。所以,长江边并没有女孩。于是大家便脱光衣服一跃跳进江水中,胆大善游的丁少斌、张士好、季益兵、吴从华、吴修春、吴永好、鲁维俊、范永发等向江心划去。他们时而蛙泳,时而又仰泳,其间还踩会儿水。而胆小些的范广好、陈士满、周龙成、赵良好、范荣金、季学道、许宗平、李大明和我等则在离岸近一些江边上扑打着江水,时而还向靠在岸边的打鱼船上爬去,引来渔夫的吆喝“危险,别让花钩给钩着,快混开!”

渔者

那些年,三队大包头的江岸边岸线长、平缓、沙子柔软,还有几处弯弯的大窝子,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避风处。因此,水上大队的几十条捕鱼船便把此地江滩当作了他们的休憩地和交易所和首选的避风良港。中心大队凡是家里有来客人的,使花上七八毛钱来此换得五六条刀鱼,足有一斤多吧。有时大人们想快活一番,约好几个伴儿,带上山芋干子酿的“苦老八”,其价八毛三。请渔家将江豚打理好烧熟就着酒放松一番。据说,江豚子有毒,孩子们是万万不给吃的。偶而借着来客人之便利吃回鳝鱼或鲥鱼。那个鲜味,让人至今难以释怀。

现如今,无为市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的供水,其源头就来自白茆江坝的长江中。俱往矣,由于前些年工业化进程加速开展和长江流域水污染的监管不力,致使长江水产品和许多物种灭绝,“长江三鲜”也不能幸免。

长江刀鱼

近年来,政策明显不一样,长江各段的无序开发得到严格控制,湿地得以保护,生态明显好转。随着迈入新时代,长江上游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等启用后。如今的江中之水,基本处在了人为的掌控之中。水患相对减少了许多许多。即便偶有发生,也只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天水作祟,但都处在可控可防不影响人民生活的安全线内。

2020.7.7黑沙洲灾民在六洲中学安置点志愿者送饭场景

只要稍有风吹草动,政府马上就及时地伸出了援手。搬迁安置——吃饭不花钱,喝水有人送,免费体检不出门。对于投亲靠友者还能领到生活补贴。家乡灾民点上的百姓们真心实意地喊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的肺腑之言。

给灾民慰问

3.莫忘记白茆的河汊曾是英雄练兵和渡江第一船出征地

渡江第一船

1949年初无为全境解放,白茆也一样。此时为了解放全中国,打过长江去,积极开展水上练兵活动。为了渡江需要,凿通了小江坝、姚王庙、神塘河、泥汊河等4条渡船出江口。其中神塘河、小江坝即位于今天的白茆三垅八队和三官殿至江坝通江口一线。白茆参加支前水手144名,参加支前向导156名。当年的三官殿到江坝的入江口一到傍晚时分,大军和支前水手便掀去伪装的树枝和杂草之类,热火朝天地在河汊中学划桨、学摇橹。

4月1日,27军渡江先遣大队成立。中共无为县委选调20多名熟悉江南情况的船工组成向导排,配合先遣大队行动。无为、无南、临江、湖东各县支前指挥部将参加支前的群众组织起来,编制入册。凡21岁到35岁的青年均参加担架队,18到20岁、36到45岁的群众参加递步哨、盘查哨。支前民工均实行军事编制,以乡为单位成立大队,乡长任大队长,副乡长任大队副;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中队,中队下设分队,每个分队下设3个班。

4月20日夜起,渡江战役开始。21日,24军、25军、27军和后继的30军以及支前民工、担架队计20万人相继挺进江南。民工中涌现出特等渡江英雄车胜科、胡业奎,特等渡江功臣王德金,一等功臣马毛姐等296人,二等功臣429人,三等功臣973人,四等功臣499人,这其中就不乏白茆的功臣多位。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为共产党服务的第一任无为县长胡竺冰二哥家的四子,其侄儿胡士平正带领着30军的文工团的团员们准备随时与大部队一道过江。其驻地即今日家乡白茆的永胜村。此时此刻,时年65岁的胡士平母亲正在“胡家瓦屋”的家里望穿双眼,思绪万千。他看到川流不息的大军,自然想起为党为民而英勇顽强战斗在家乡无为大地于1929年牺牲的长子胡珀光;1931年先后牺牲的大女婿倪合台和小女婿夏子旭以及为抗日血洒滁河之畔定远的三儿子胡斯林。他们都是早期无为党政军的杰出领导者,因革命而英年早逝。她也自然会想到身为新四军,现已改称为解放军的二儿子和四子胡士平。时年25岁的胡士平在整整40页的《渡江日记》中记录下了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前后几日所见所闻所思和近在咫尺却不能回家一视的愧疚。古有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胡士平为民族为百姓求解放而路过家门口而不回。中华民族一向不确少忠臣贤良。白茆,是大军从此过江东的驻地和出征地。

巧取黑沙洲态势图

华东野战军第九兵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一营三连二排五班所乘之船从白茆的永胜出发最先登上南岸,因此被称为“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在渡江战役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1949年4月20日19时20分,赫赫有名的“济南第一团”二三五团开始从江北无为白茆洲的小江水系中拖出隐蔽的船只翻坝入江。20时15分,该团亦将大部分船只拖过江埂泊于江畔。此时上级传令,各部整理好船只“听令开船”。一营通讯员一时兴奋和激动传错了口令,将“听令开船”误传为“立即开船”。只见三连二排五班那条船,在班长刘德翠的率领下,犹如离弦的箭,嗖地冲了出去。旁边的船也以为战斗已经开始,纷纷划桨开船。每船两侧各有一支大桨,一只大木橹摆于船尾,四只小桨供四名战士齐力向南划去。一时间,全团上百条船,黑压压的一片,如离弦之箭直向长江南岸。就在五班之船行驶到离南岸还有百米来远的时候,被国民党繁昌江防守备军八十八军的部队发觉,立即枪炮齐发。该船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仍然冲在最前面,于21时左右在繁昌县保定乡夏家湖(今芜湖市三山区夏家湖)靠岸。在第一道壕沟和江边地堡被占领后,五班随即按照事先布置,打出了三发红色信号弹。随着第一梯队的团长王景昆和参谋长单文忠,乘船在江心指挥时见信号弹后,马上用报话机向七十九师师部报告:“饭做熟了,饭做熟了!”这是约定的联络密语,意思是“登陆成功”。此时王景昆看看手表,时间是21时15分。但由于听错了口令,在后来总结表彰会上没有授予荣誉称号。但这并不能否定此船系“渡江第一船”的史实。

据史料,这一班人后来在解放上海时,因保护上海城市之需要,不准使用重武器,故导致伤亡严重,这个英雄班只存活一人。还有,英雄齐进虎、宋协义、王林芳等夜渡江洲侦察敌情,黑沙洲百姓项修成夫妇关照掩护并将家里最值钱的大扎盆送给亲人解放军渡江返回江北送情报的动人故事,此类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

二、重振旧山河完善水利篇

乡旅

倚水而兴,开门见山的白茆。现如今,全党全民齐参与,吹响了乡村振兴共同致富的号角。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道路是人们致富的前提也是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站在两个一百年的第二个百年起点,芜湖市鸠江区政府、白茆镇政府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改造以及乡镇、村道路改造和新建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地境内的长江、莲花河和小江这三大水系尤如三条银色的玉带将整个白茆串联在了一块,形成了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白茆是农业乡镇,水网密布其间。在书写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过程中,历届白茆领导人及一线工作者都在认真谋划布局,书写雕琢着一个又一个段落并继续进行着。生命不息,书写不止。

莲花河风光

1.认真落实好河长制

各级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认真落实上级精神,努力奋进。以下撷取河岸边的几个公示牌可窥视其一二。

江坝站至群利站18公里沿岸。治污清障不定期进行,河长制的公示牌端庄醒目。

公示牌

河道日常环卫

2.加大水利设施新建、维修升级力度

江坝一地就有两处泵站,排涝与灌溉做到及时高效。从其公示碑文牌的文字中即可获取相关之信息。

鸠江区白茆排灌站西江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白茆境内三大水系象人身上的动、静脉和诸多毛细血管,为全身各脏器和各组织提供动能和营养。而分布于白茆四处的五十九个外形各异功能不一的泵站便是确保白茆农业旱涝不惧,确保丰收的定海神针。

江坝老排灌站

笔者按其管辖权限整理如下:

2.1沿江水系三十一站

2.1.1区管八站——群利、新埂、六洲、套沟、九号沟、西江、江坝、三垅圩;

2.1.2镇管十三站(前二个为抗旱站,余下为排涝站)——江坝、西江、实心圩、下坝、东外滩、东大滩、新球厂、小仔垅、蚌壳圩、大峡、鸭洲圩、直切圩、汪家小圩;

2.1.3村管排涝十站——东流、东风圩、三百亩、垅凝、南垅、同心、大江、新埂外玥、跃进、协力。

2.2莲花河水系十三站

2.2.1抗旱三站——十棚、九棚、公民;

2.2.2排涝十站——红旗、金代一站、金代二站、黄家、吴埂、上滩、下滩、陈家玥子、十棚、曹家玥子。

2.3小江水系十五站

2.3.1排涝站二站——新树、七洲;

2.3.2抗旱站十三站——三棚、套南、仔洲、议成、码头口、义圩、七洲四站、新丰抗、七洲一站、七洲二站、群利一站、群利二站、七洲五站。

西江泵站

如今的白茆,镇域面积123平方公里,长江岸线75公里,户籍人口8.3万,耕地10万亩,辖17个村和江坝、六洲、三官殿、黑沙洲4个社区。农业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初步形成了特色蔬菜,精品瓜果,绿色粮油,生态水产,健康畜禽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有“安徽省农业状元”之美誉,这些都一刻离不开水的功劳。同样,也离不开以吴明华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扎根乡村勇于奉献的水利人的无私奉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伟人的话一语中的。

3.园区的水网路网(涵桥)建设

配合开展总投资1500万元的白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强化白茆示范园区服务。投入650万元完成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投入20万元新建泵站农耕文化园,增强园内水网排灌能力。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总投资380万元完成小农水二期工程新建泵站8座、涵闸8座、水泥路面3公里、挡墙4.5公里、机耕路2公里,新增变压器增容2处,清淤里程11.8公里。总投资200万元维修技改泵站5座、涵桥2座,扩挖塘坝2口,清淤里程5公里。投资507万元“最后一公里”水利工程项目,完成黑沙洲汪小圩等6座泵站维修工和和新树等村6公里沟渠清淤和2座涵桥建设。

无为市生产生活用水取水口位于江坝西江沿

强化示范园区服务,加强用电管理,在园区主要交通要道安装视频监控。指导园区企业开展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与人保公司对接,及时将雪灾理赔资金赔付给企业。帮扶安徽土淘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开工建设,初步建成首批田园综合体样板。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在为企业做好勤务员。

2017年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套北村王埂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工程建设立足于省美好乡村中心村“11+4”的建设标准,已全面完成水系清淤整治、新建道路、明渠整治、绿化、景观桥的建设工程、以及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等。2018年投资71万元继续实施王埂美好乡村二期工程,主要涉及水系驳岸改造和道路修复改造工程。

4.数据中的白茆“三农”

多少年一陈不变的白茆,道路坑坑洼洼,清澈的小江已肮脏无比,臭味熏天。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雨污分离,小江治理,成效明显。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便知了白茆这些年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时的力度。“农林水支出”2018年财政拨款预算2703万元,占总支出的26%;其中“事业运行”241万元,主要用于农业人员的基本支出;“防汛”预算80万元,主要用于汛期支出;“农田水利”预算430万元,主要用于冬修水利清淤、农村污水处理、中小型灌区项目配套资金;“农业保险保费支出”预算73万元,主要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配套支出;“对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的补助”1296万元,主要用于村居干部工资及社保支出。

竺冰乡旅大道育才路维修改造工程项目部

关于鸠江区白茆镇政府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当年财政拨款情况说明:鸠江区白茆镇政府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10344万元,比2017年财政拨款预算增加4828万元,主要是长江岸线整治、产业发展资金、农村改水改厕污水处理等增加。具体情况如下:“节能环保”2018年财政拨款预算830万元,占总支出的8%;其中“其他污染防治支出”预算800万元,主要用于砂石集散中心建设费用;“一般行政管理事务”预算30万元,主要用于环保治理相关工作经费。

江坝新街东健身广场

三、加大路网改造和文化园地建设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道路是人们致富的前提也是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改善交通环境面貌投资350万元实施六江路、套双路、童场路12公里拓宽工程,投资508万元实施18公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投资60万元拓宽连接六洲中学和旭光初中的道路方便学生出行;投资100万元新建1万平方米停车场,解决集镇停车难问题;投资120万元对南垄汽渡、黑沙洲渡口、三垄渡口和天然洲渡口进行改造和抛石护坡;投资14万元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改造提升,在塔江路和新街东设置两处交通信号灯。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近年来,改造了老街、新街、竺冰大道、竺冰乡旅大道育才路维修改造工程及连接新老街的一通道、二通道,新修并改造了竺冰大道和鹏飞路;并且但凡能够亮化、绿化之路全部进行了美化处理。江坝街道、小江进行雨污分流、步道应铺尽铺。前几年连做梦都不敢想的道路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柏油化、绿植化和无死角的美化,主要交通要道和供居民休闲的地方均铺就了步道。文化娱乐场所有东街的小广场、白茆镇人口文化园和供人们小憩的石凳石椅分布于小江边各处。

西江码头围墙上的宣传画

2020年和2021年两年,市、镇各级政府共拨款近260万元对胡家瓦屋进行了修缮。2021年镇党委、政府在胡家瓦屋原址处重新修缮并命其为“白茆红色传承馆”。打造红色传承基地,弘扬红色精神。

红色传承馆参观留影

坚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促进江南田园文化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着力打造水系兴、土地肥、作物壮的特色乡景。该村基于500亩葡萄采摘园、1000亩桃花园、4000亩油菜花基地,建设创意稻田、观赏荷塘、郁金香花海、樱花大道、莒蒿等野生蔬菜采摘园,开辟“套北市集”“游船码头”“垂钓基地”“欢乐农家乐”等游玩项目。进一步扩大省级首批美丽乡村套北的影响和知名度,继续打造“花漾乡旅,生态白茆”促进乡旅产业化,为农民增收提振信心。

芜湖市鳩江区白茆套北创意田野

夜幕降临,被授予首批安徽“乡村文化带头人”称号的退休教师张建祥组建的安徽省白茆蓝天乐队成员刘家富、陈先志等同志、小袁乐队和多支姊妹舞蹈队借着广场和路边的灯光尽显才艺,吹拉弹唱舞说样样有。优美的舞姿伴着“我家住在江之滨,半城山半城水。山中楼宇高,水边柳丝垂。我家住在江之滨,半城山半城水。古塔飘晚钟,长桥沐朝晖。半城山半城水,山山水水相依偎”二胡、笛子、长号和钹的伴奏曲及家乡人胡士平作曲的《珊瑚颂》歌曲,引来无数的市民驻足欣赏。

新街新一代的公园和公厕漂亮崭新,让不识字的老人还不知那是什么高档的去处。沿路的围墙粉刷一新,其上绘制和描写着祖先的训语和诸多励志的名人故事、白茆本土的山水、田园风光和让人垂涎欲滴的瓜果菜蔬图,好一派祥和、宁静、美丽幸福的乡村画卷。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作者:芜湖六洲中学 徐太玉

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代表芜湖江北网的立场,转载本文的目的仅用于传播相关信息,未作任何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文末留言联系我们。—— 芜湖江北网

01

02

03

芜湖江北网法律顾问 安徽深蓝(芜湖)律师事务所 丁科峰律师13365731909(电话)

芜湖江北网 丨关注芜湖江北网、了解更多江北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