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登光

那日,与两位友人一起,去看看黎家茅屋。这是我蓄存已久的心愿。

这是一个被重重大山严实包裹着的村寨。原以为这样的村寨,必定是茅屋连着茅屋的一个个院落了,却不承想这村寨全是样式一样的平顶砖房。村里人说,这新房是政府资助他们建造的,已经两年了。我这才记起近年来政府启动的民房改造工程,这无疑是政府为黎家人做的一件大好事。我们这时却有些遗憾:这么大老远地跑来,竟看不到茅屋。脚步懒懒的,正想往外走,这时随着一位老者的指引,却看到村外掩映在绿竹丛中的一排茅屋,不由得一阵欢喜:啊,我们终于看到茅屋了!

我迫不及待地跨过几道田埂,奔向茅屋。茅屋里没有人。没有人的茅屋门却敞开着,我们不敢贸然进入。顺着敞开的门,我看到屋内的一切:一张用细木棍扎成的木床,紧靠在西墙上。屋角堆放着犁耙刀镰等农具。屋中央是三个石头支着一口铁锅的火灶,灶旁放着一只瓷盆,盆里装着碗筷。茅屋被长年的烟火熏染着,已经发黑。以前的黎家人的日子,就是在这茅屋里度过的么?这茅屋已度过多少春夏秋冬?经受了多少风霜雨露?我想象着茅屋的出现,必定是黎家人游猎生活的结束。想象着他们世代生活在茅屋里,生儿育女,繁衍生息。

目光滑过眼前的茅屋,我看到不远处一些更为低矮的茅屋,默默挨在山脚下,像一段流逝的岁月,想来这就是黎家人的寮房了。我从过去的阅读中,早已知道这寮房的功用。茅屋外正有阔大的芭蕉叶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蟋蟀在草丛中叫得亲切动情,那种甜蜜那种诗意,是外人无法体会到的。

茅屋虽然低矮,却也别致。它的每一张茅草片,每一道篱笆墙,都精心编制而成,都是黎家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在炎炎烈日下,它带给屋里人的是一片清凉。在朦胧的月光下,在溪流的细语中,在凤尾竹的绿色姿容里,它带来的是一片平和的心境,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它贴近自然,更贴近人心,更耐人寻味。茅屋显示了黎家人的生存智慧,同时也与黎家人的勤劳、纯朴、善良的品质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茅屋文化。那些美丽的传说,那些欢快的舞蹈,那些动听的歌谣,便是这种文化的结晶。因此,它无论多么简陋,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虽然将来随着社会进步,它也许会很快消失,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比如那种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品质,那种亲近亲热的情感,将永远不会泯灭,将与黎家的山水一样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