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六镇起义之后,北魏境况可谓是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内乱四起,军阀当政。连宗室也几乎被杀绝,最后还分裂成了东、西魏。你说北魏都乱成这样,那么南边的萧梁为什么不趁机北伐,统一北方呢?

其实萧衍不是不想打北魏,没有打主要是两点原因:一是没钱打,二是没动力去打。

北魏大乱之后,南梁一直没啥太大的动作。一直到了河阴之变,北魏宗室元颢逃到南梁求助,萧衍才出兵。说是北伐,其实仅仅是派出了七千人。一方面萧衍只是想做一个政治投机,如果打赢了,则趁机在北方建立一个傀儡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意,萧衍只是打算建立傀儡政权,而非统一北方,再加上此次出征仅七千人,可见萧衍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为什么萧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呢?论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先说说经济原因。

有人会说,萧衍建立梁朝之后,经济发展很不错啊,《梁书》上也记载了:“于是御凤历,握龙图,辟四门,弘招贤之路,纳十乱,引谅直之<矢见>。兴文学,修郊祀,治五礼,定六律,四聪既达,万机斯理,治定功成,远安迩肃。加以天祥地瑞,无绝岁时。征赋所及之乡,文轨傍通之地,南超万里,西拓五千。其中瑰财重宝,千夫百族,莫不充牣王府,蹶角阙庭。三四十年,斯为盛矣。自魏、晋以降,未或有焉。”

这个问题就要从南朝第一朝,刘宋开始说起。自刘宋以来,南朝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钱贵物贱。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问题更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时金钱大多被权贵富商所垄断。底层人民生活窘迫。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普通四年(523年),萧衍开始以铁铸钱,导致私铸铁钱成风。

市场上通货紧缩很快得变成了通货膨胀。

《隋书》中记载:“及大同已后,所在铁钱,遂如丘山,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商旅奸诈,因之以求利,自破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梁铁钱

这无疑是加速了底层人民的破产,从而不得不依附于世家大族,不是成为佃户就是招募为兵。

这也是陈庆之北上过程中招募的主要兵源。

说完经济,再说说南梁的社会状态。梁武帝萧衍原本信天师教(属道教,由五斗米教演变而来。)天监年间,突然转为奉信佛教。这就是著名的“舍道事佛”事件。

普通六年(525年),佛教在南梁大兴。南梁各地大规模建造佛寺。

为什么萧衍会突然改信佛教?这主要还是因为道、佛两教的区别所致。道教主张正义,不排除付诸武力。所以乱世之中,道教尤为盛行。

但是萧衍此时需要的是稳定,这样一来道教就非常不合适了。而相对的提倡不杀生、讲究轮回,感觉上非常“和谐”的佛教就非常合适当时南梁的现状。

当然萧衍还借此“事佛”之事,敛取世豪的钱财,发挥寺院布施功能,赈济贫民。大通元年(527年),中大通元年(529年),萧衍先后两次舍身同泰寺,仅大通元年这一次,就募集资金达一亿万铁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泰寺

所以在北魏大乱之时,南梁已经自顾不暇,到了不得不依靠极端手段,和利用佛教的精神安慰等手段,来安定国家内部,阻止潜在的矛盾激发。这样的南梁,哪有什么精力,大张旗鼓地去北伐呢,哪来的实力谈一统天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