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晚,严寒笼罩下的沈阳市大帅府里突然传出两声枪响,东北军里两个不可一世的人物倒在了血泊之中,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杨常事件”。

杨常事件”指的就是“少帅”张学良痛下决心在大帅府的“老虎厅”里,处决了东北军的实权人物杨宇霆和常荫槐。这件东北军内斗事件的详细内容可参考笔者前几日发表的文章:

杨宇霆坚持为父办寿,惹来杀身之祸,三日后被杀于“老虎厅”

张学良虽然突然出手杀死了一直目中无人的杨宇霆和常荫槐,但他的内心也是痛苦不已,为此,他连续多日,竟然“悲伤得长吁短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宇霆和常荫槐虽然被杀,但作为东北军里的元老人物,还是要在沈阳城里发丧,在葬礼上,张学良亲笔为杨宇霆和常荫槐献上了两幅挽联。

《张学良挽杨宇霆联》: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张学良挽常荫槐联》:

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江山还汉室,敢因家事罪淮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短短的两副挽联中,张学良用了三个历史典故:

其一,西周初期,周武王去世后,因成王年少,成王的叔叔周公摄政。周公的弟弟管叔与蔡叔先是散布周公要篡权的流言,后来又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定叛乱后,处决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后人以他们比喻乱国之人。而张学良以“管叔”、“蔡叔”指代杨、常二人,可见他认定其有谋反之心。

其二,“淮阴”即“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他曾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战功卓著。但是,刘邦忌怕功臣,找了个借口将韩信将为侯。后来,韩信被刘邦妻子吕后所杀。

其三,“幼常”,则是指三国人物马谡。在挽联中,张学良借用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来暗示自己杀杨、常二人的无奈与不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刚刚易帜后不久就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杨常事件”,从消极方面来说,对外失去了两个在危急时可以缓冲局势的得力人物,对内则失去了两个能掌握全局的辅佐人才。因此,有人认为张学良此举是“自毁长城”!

但是,从积极方面来说,张学良不动声色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杨宇霆和常荫槐,使其在父亲张作霖刚刚去世半年,自己还立足未稳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从此,事无掣肘,统一了东北的军令、政令,顺利地达到了“立军威”的目的。

八十年后,即2009年1月15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到沈阳市的张氏帅府参观,并留下题字:

“两度冲冠为国族,一身肝胆照汗青”。

宋楚瑜所说的“两度冲冠为国族”,意思就是指张学良为了国家和民族,曾经两次怒发冲冠,派案而起:一次是指“西安事变”,一次就是指“杨常事件”。

本文参考自:《走进大帅府,走进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