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好,去湿地转了转。有许多人在塘子边钓鱼、捞虾。塘子水不深,有位阿姨穿着防水裤在水里摸菱角。
“菱角熟了吗~” 我在岸上喊道。“甜!”阿姨指了指岸边,原来她已经摸了好大一筐菱角,“尝尝看~”。
我表示感谢,从筐里捡了几枚。说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菱角了,更没吃过新鲜的野生菱角。
野生菱角个头不大,有四个角,跟一般菜市场里那种又黑又硬的牛角菱相差很大。
外壳用大拇指甲轻轻一掐就破了,露出其中鲜嫩的菱肉。这不免让我有些吃惊,还记得小时候吃菱角真是老费劲了,刀叉棍棒轮流上阵才破开外壳。相比之下这新鲜的野生菱竟如此脆弱。
小心剥去外壳,一枚白玉般的菱肉呈现。菱肉不大,比手指肚还小一些。
整个儿丢进嘴里,好脆!好甜!与蒸煮过后的软糯口感完全不同,新鲜野菱的口感简直就像梨,只不过没有那么多汁水。
我顿时来了精神,撸起袖子,跑到水边翻起菱角。随手翻开一个菱盘,下面就藏了三枚菱角。我毫不客气的把它们都收入囊中。
一番收获后,闲坐塘子旁。塘子里的菱叶铺满池面,宛如最华丽的波斯挂毯,盯久了直叫人眼花,仿佛它们像万花筒一样旋转了起来。
这般景象,可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
作为一种美味的水生蔬菜,自古人们就对菱角喜爱有加。宋朝时,已经有许多菱角栽培品种,四角的野菱、泰州菱,两角的果菱、湖趺菱、青菱,还有无角的馄饨菱,在南宋《吴兴志》中都有记载。
植物学家们曾把菱属植物分为好几十个物种,不过在 FOC(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中菱属精简到了两种,只剩下欧菱 Trapa natans 和细果野菱 Trapa incisa 。前面说的四角菱、两角菱、无角菱应当都是由欧菱 Trapa natans 培育而来。细果野菱则相当少见,在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被定为II级保护。
↑菱角的气囊和幼果
在杭州,但凡水稍静的地方基本都有菱生长,西湖、西溪湿地里都有。要辨认它们也很容易,菱形叶片排列成莲座状的菱盘,具有一种神奇的秩序美感。
菱叶的叶柄处有一个特别的气囊结构,里面是疏松的海绵状,可以为菱角增加浮力。不过菱角并非是单纯的漂浮植物,它在水下也有茎叶,扎根在泥土中。
↑菱角上的水雉
菱角布满的水面是许多鸟类喜爱的生境,每年春夏季节,水雉、黑水鸡在菱叶上踱步、觅食。
春夏季也是菱角的花季,花朵白粉色、4瓣,非常小,受精之后沉入水中开始默默的长菱角。等到十月秋高气爽,便又是摸菱角的时候了。
但杭州能摸到菱角的地方总归是越来越少了,钢筋水泥取代了沃野千里,水田、陂塘消失不见。城市公园倒是不少,但那些水泥打底的池子里根本不可能长菱角。今天这片“菱叶何田田”的景象又能保留多久呢。
注意!
淡水环境中有寄生虫,姜片虫病与生吃水生作物高度相关,生吃菱角前请务必充分冲洗
作者:蒋某人
图片:蒋某人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