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6月,驻守布列斯特要塞的8000名国防军,面对德军的突然入侵,在短暂的混乱和溃退中自发组织起来,依托祖先留下的堡垒顽强战斗,最后全军覆没。时隔20多年后,这些或战死沙场、或虐死监狱的官兵才被追授英雄称号。和相对简单的情节相比,影片刻画的一幕相对的耀眼。

苏军面对德军气势汹汹的问谁是政委时,有一个人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是政委。”结果大家也猜到了,这个政委被就地枪决了。看到这一幕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德军为何要先杀掉苏军政委?其实不管是苏联电影、德国电影,还是现实都是如此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政委起源于十月革命,起初是为了改造旧军队,士兵大多是农民,纪律涣散不说,还有无政府主义的习气,军事素养极其低下,甚至在闲暇之余用枪打野味,光是子弹就浪费了大概200万发。于是“红军之父”托洛斯基在军中设立了政治委员,平常对士兵进行思想改造,达到让他们一直保持忠诚度的目的。

后来在与白军、协约国的战斗中,政委的作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让无数旧士兵的思想觉悟提升很多,从而更加英勇的投入战斗。对于政委有这样一种说法,苏联的政委能够和中国的炊事兵、美国的医疗兵称为世界上的三大硬核兵种,虽然他们不直接参与战斗,但是在每次战斗中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打出战斗兵打不出的辉煌战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政委制度取消后,苏德战争中,苏军士气一度低迷,节节败退,于是政委和配套的政治指导员制度恢复了,士气得到了重振。德军恨苏军政委有2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苏军政委思想觉悟特别高,不仅纪律性一流,还特别吃苦耐劳,英勇善战,对士兵也特别的关爱,再加上平时不断的做士兵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战斗,并且战斗的时候他们大部分都冲锋在前。于是在政委的激励下,苏军硬是顶住了德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甚至战斗到死也绝不投降,以生命的力量作为榜样来激励奋勇向前的士兵。自然苏军政委成为了德军的眼中钉。

1942年7月12日,摄影师М·阿尔佩特在前线拍到了,第18集团军步兵4师第220团的政委阿列克谢·叶缪缅科在乌克兰一个村庄战斗中,第一个跃出散兵坑,高举TT-33手枪招呼士兵们冲锋。几分钟后叶缪缅科就倒了下来。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被阿尔佩特抓拍了下来,成为了二战十大经典瞬间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原因政委是督战军官,是铁血无情的,斯大林发布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绝对不许后退一步!所以只要是不服从命令离开战斗岗位,无故撤退的士兵会被枪决,绝不手软,这也让前线士兵在只能前进不能退的战斗中发挥出超常的水平。说是政委是军魂也不为过。

苏军政委在军中起的监督和鼓舞作用,让德军进攻苏联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德国高层下达命令说苏军政委是搞红色宣传的共产主义者,不是军人,只要是抓到直接枪毙,不给战俘的待遇。毕竟放到战俘营,要是他们调动了战俘的情绪,那么出现什么情况还真是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