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驱没毛病,那本来就是大型驱逐舰。

既然提到了早期战舰,那么应当知道,过去的驱逐舰并不大,它们只是一种小吨位的多功能伙伴舰只。

当年的驱逐舰主要负责护航、雷击、掩护、反潜等功能,甚至还有些“防空驱逐舰”,有的驱逐舰身兼多能,有的则专负责一种任务。比如美国40年代发展的埃瓦茨级护航驱逐舰就是种特定的驱逐舰型,它在英国皇家海军中被定义为“护卫舰”。

比如二战时的那些日本祥瑞,“雪风”、“野分”之流,统统都是驱逐舰,它们的吨位小得可怜,雪风的满载排水量不过2500吨,野分这种阳炎级也是一样,更小的初春级才1400到1700多吨。

美国的强点,基林级满载3400多吨,弗莱彻级3000多吨。但也有小号的驱逐舰,比如被称为“一千吨级”的桑普森级,它只有1073吨的排水量。

美国通过《驱逐舰换基地》协议,援助英国以对付德国潜艇的考威尔级驱逐舰也才1200吨排水量。一同送去的威克斯级和克莱姆森级比考威尔级更小,皆4为1154吨排水量。

二战中功劳赫赫的格里德利级驱逐舰是太平洋上对付日军的好手,它也不过2286吨。此外上面提到过的埃瓦茨级护航驱逐舰身板也不大,仅1360吨。

真正让驱逐舰发生变化的是舰载导弹的普及。

随着战后导弹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放弃了战列舰、巡洋舰等大型战舰,转而将功能多样的驱逐舰提了起来。

简单来说,海洋上的发展有点类似陆地上的坦克,刚开始人们追求的是专车专用,各司其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精尖的装备搭配,讲究一舰多用,一舰通用,将现代导弹驱逐舰发展成为了主战军舰。

毕竟大海战时代已经过去,战场越趋于信息化技术化,就越需要现代驱逐舰这样的泛用型军舰,既保证了战力,也确保了经济适用性。

随之而来的就是驱逐舰概念的模糊化,“大驱”尽管发展自普通导弹驱逐舰,也具备驱逐舰的多功能作用,但它实际上取代了巡洋舰的地位。

或者说,这是近十几年来海军的一股发展潮流,人们趋向于用吨位更大的,作战功能更强的大型驱逐舰来充当战斗支柱。

实际上巡洋舰吨位也没大到天上去,二战的巡洋舰的标排多在1.4、1.5万吨级左右,满排不超过2万吨,1万吨尺度的也比比皆是,这是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对各国海军总吨位进行了限制,重巡只能修1万吨的。

比如日本的最上号重巡1.129万吨;美国的新奥尔良级重巡1.1万吨;英国约克级1万吨;意大利塔兰托级重巡1.055万吨;法国絮弗仑级重巡舰1万吨,这些都是“条约型战舰”,本就大不到哪儿去。

撕毁条约得看德国,德国的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标排约1.4万吨,满排1.82万吨,还留了大改的余裕。

二战轻巡的数值更难看,如日本长良级轻巡5170吨,球磨级轻巡5100吨;美国奥马哈级8000吨,克利夫兰级1.2万吨,奥克兰级6000吨;英国林仙级轻巡5300吨。

所以,在撇除那些战巡、战列的情况下,也别把二战巡洋舰们说得太厉害,同级战舰二战与现在差不太多,美军现在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满载排水量也有9500吨左右呢。

如果换成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那可就没法玩儿了,它的标排达到1.9万吨,满排2.43万吨。此外美国也曾经有一艘“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它标排1.42,满排1.75万吨,同样够大的。

还有基辅级航母,这东西其实也就卖给印度改装的维克拉玛蒂亚号算航母,其实它是载机巡洋舰,其排水量达到了标排3.6万吨,满载4.35万吨,这够上41700吨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了。

其实俾斯麦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俾斯麦的舰体结构其实仅占11691吨的重量,但其装甲带却占去了17450吨的重量,比舰体还重。还有战列舰巨大的火炮系统,它们占去了6000吨的重量。

过去的军舰为了炮战,拥有相当厚实的装甲带,现代军舰则基本放弃了装甲防护带,相对过去的军舰呈“无甲”状态。

所以,还真不要说现代军舰怎么比过去的吨位轻那么多,现代人只是淘汰了一部分不适合的巨舰大炮,以及采用了更新的方法打仗而已。甚至可以说驱逐舰等军舰比过去的同类要大,巡洋舰里几个特例也足够让过去的轻巡和条约型巡洋舰叹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