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生中,总有些事物一旦想到见到,便会思绪万千。“旧物”已远超字面上的意义:如侨批,牵动的是历史的变迁、人生的凝缩,字里行间见真情;如露天电影,承载一代人童年的回忆……本期海风以“事物”为基点,延伸思绪,感悟生活。

●陈灿富

爱收藏的华人年长者顾先生,不止一次对我说,侨批,是放在心上的。

老先生在唐人街有一幢三层小楼房。楼下面街,他开了间专卖中国文化的精品店;二楼用作家庭藏品室;顶层书房,他经常于此蘸墨挥毫。

午间,老先生又一次与我微信语音,说他刚刚在古旧店淘得好东西。

开车来到唐人街,在老先生藏品室见到一个大箱子。大箱子长1米、高约50厘米,边角镶嵌铁皮,两侧有铁环包裹,箱身打上排排严实的铆钉。此箱子叫“金山箱”,装满东西,至少需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才能挑起来。老先生弯下腰,从金山箱中捧出一批已略泛黄的信封。一下子,我面前亮了。

老先生轻快地说:“我说的好东西,就是侨批。”

侨批,是在特殊年代衍生的产物,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当地方言土话将书信叫“批”,侨批就是由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家书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还有“番批”“银信”之俗称。如今,侨批已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

远去的年代,由于国弱贫穷、天灾人祸,民众“家中一贫如洗”“家徒四壁门透风”,万般无奈之下,“皆因家贫似白壁”“欲免长贫奔海外”,迫不得已离乡背井,漂洋过海,或下南洋(东南亚),或闯南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古巴)等,依靠出卖苦力在当地从事收割橡胶或金矿淘金等工作。国内国外亲人互相惦念,彼此的联系只能依靠信件的往来。在海外打工谋生者,将流尽血汗赚取的微薄收入托人带回或寄还,以求赡养国内家人。

接到侨批者很高兴,看信时很激动。个别人看见汇款单上的数额,免不了很羡慕,有人或许认为“金山伯”等同“有钱人”。事实上,人在海外,华侨华人辛苦打拼付出很大代价甚至受尽歧视与侮辱,勤俭节下的每分钱,无非属于人们嘴上讲的“苦命钱”。我愿意倾向于“金山伯”一词,用在华侨华人先辈身上是敬称。

一封封侨批,何尝不是凝结着华侨华人先行者对故土的深深热恋与满怀情愫?

在我老家乡村,儿时闻听大人唱出一首民谣——“快快收信收钱啦,阿德汇钱回家了。一封家书暖人心,一张汇款可买田。人话阿德去淘金,猪笼入水发洋财。欲想半生享清福,有女就嫁金山客。”民谣看似充满情趣乐趣,却饱含太多辛酸与酸涩。阿德由国外回来娶妻生子,他将祖父与父亲出洋寄回的一部分信件挑选出来,让村人张贴在祠堂四壁。后来,他搭一条木船驶出河道去香港,再转乘客轮返回海外,从此一去杳无音讯。时光荏苒,似水逝去。那些长年来张贴在祠堂四壁的侨批,都消失了。

眼前的侨批来自多人。金山箱中的物品来自侨批原主人,也可能是爱好收藏华侨华人文物的热心人,有可能他(她)上了年纪,主动将金山箱以及侨批捐出;当然,不乏拥有金山箱或侨批的年长者故去,后人对大箱子之事毫不知晓,直接捐给慈善机构处理的先例。

我与老先生戴上手套,观赏摆上书桌的一封封侨批。其中,有祖父语重心长叮嘱孙子勤奋向上,争取功名的;有父母亲谆谆告诫孩子发奋努力,用心读书的;有出面打圆场期望邻居和睦的;有儿子热切关爱问候年老双亲的;有国内亲属期待海外亲人回归的;也有鼓励孩儿上战场保家卫国,驱逐日本人的;还有一些写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等等……一封封侨批,浸透着华侨华人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华侨华人不忘祖国、热爱故里的深情。

老先生动情地说,负载过无数春夏秋冬、饱含先辈们的泪水与苦楚、存留悲欢离合的侨批,即使破烂不堪,识得侨批者仍舍不得扔掉,作为“传家宝”珍藏。现在求购与“文物”无异的金山箱或侨批,亦非轻而易举。

老先生很认真地说,侨批是华侨华人移民史、创业史的见证,也是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一封侨批就是一个好故事。他每次都会趁着返回故乡小城市旅行时,走进古旧店或深入乡村,先后收回了多封侨批。他留下小部分,其他均捐给华侨华人博物馆。他期望让后人通过侨批,了解和毋忘华侨华人风雨兼程的历史。

某天,我走进唐人街郊外一家旧物店。此店由慈善机构经营,物品大多由社会各界人士捐赠转而对外销售,所获利润投入公益事业。望见入门左侧陈列架上摆放一叠侨批,赶紧掏出手机拍下视频,通过微信发给老先生。老先生兴冲冲地说,我与侨批确实有缘,请你快替我买下它们吧。

再次与老先生相会在他的家庭藏品室,我们将收集的侨批铺在书桌上。顾家那位在海外出生长大的孙子走进来,望着侨批好奇地问:“这是什么?”

老先生说:“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它有个名字叫侨批。”

“老爷爷,侨批很珍贵吗?”

“侨批珍贵有分量,老爷爷放在心上的,是传家宝,以后一定要保管好。”

孩子瞪大眼看着侨批,坚定地说:“我一定保护好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