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首先不是一个专业的表述,是民间的一种提法,又称“热气”。可以理解为以“口干口苦、眼睛红肿、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流鼻血、大便干结”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状态,以上症状不一定同时全部出现,多以某个或多个症状同时并见。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 中医认为,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一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其实也是“阳气”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可以用“火不当位”来理解。就部分阐述了“上火”的成因。生活中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如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过度劳累、缺少睡眠等都会引起“上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教你分辨“虚火”和“实火”

从观念角度来说,目前最可怕的就是太多人眼中只有“实火”,全无“虚火”的概念,从而导致了滥用清热解毒、苦寒泻火,继而损伤脾胃和阳气,世人却茫然不知的严重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火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人体是必须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对于实火来说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是“实火”;另一种情况阳是正常的阴偏少,或者阳不当位,不能很好的伏藏,我们叫“土不伏火”、“少阳相火不降”,在外显得阳过亢,这就是“虚火”了。

具体如何分辨呢?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甄别:

1.从诱因上分:长时间呆在高温环境、长时间不进水、情绪波动过大(愤怒)、过量进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嗜食烟酒引起的多为实火;因天气当冷不冷、过度劳累、压力过大、熬夜、缺乏睡眠、脾胃虚弱引起的多为虚火;

2.从发作特点上分:舌色鲜红、口唇鲜红、舌苔黄厚腻、口气臭秽、大便秘结、小便色黄气味重、口渴引饮、发热(热势较高)的多为实火;舌色暗淡、口唇淡白、舌苔薄白或白腻、大便相对干结或正常或腹泻、小便色淡气味轻、口干不欲多饮、发热(热势较低)、五心烦热(双手心、双脚心、心口,合称五心)、睡觉踢被子、手和脚总是不自觉的伸到被子外面、失眠烦躁,难以入睡的多为虚火;

3.从发作频率看:单次发作、愈后不再发可能是实火;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基本都是虚火;

4.从用药反馈看:使用清热解毒类、通便类或消炎类药物有效,且不影响胃口的多为实火;使用以上药物短时有效,此后效果越来越差,甚至用药后导致胃口变差、疲倦、大便稀烂者多为虚火;

强调几点:

1.以上鉴别要点须综合评判,越多证据倾向于某方面,越倾向于哪种诊断;

2.临床上有些情况尤其是早期并不那么容易判断虚实火,建议不要自作主张滥服清热解毒或消炎药,尽快咨询医生再确定;

3.就当代人的体质特点和生活方式,出现虚火的概率远远大于实火;

4.广东地区因山少土薄,气温湿热,空调随处可见,加上喜饮凉茶、冷饮,滥用清热解毒和消炎药,脾胃普遍偏虚弱,导致“土不伏火”的虚火情况尤其多见。

二、滥用清凉,贻害无穷

实火可泻,虚火当饮,治法完全不同。可是很多人以为广东天气湿热,多喝点凉茶、多用点清热解毒药有益无害,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一方面我们所见上火多为虚火,本来就和脾胃虚弱密切相关,不仅未能从调理脾胃,补土伏火入手,反而滥用寒凉,进一步折伤脾胃阳气,不仅可能使得口腔溃疡反复发作难愈,更严重的是:导致后天失养,运化失司,逐步酿生土虚填实,导致便秘、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病等一系列衍生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就算是真为实火,也当中病即止,时时顾护阳气,不可长时间运用,导致过犹不及,损伤脾胃。

①脾胃虚弱,不能伏藏肾中命门之火,导致虚火上炎

②肝肾阴虚,阴虚火旺

③肝气不舒,肝木郁而化火

④肺气不降,心火亢盛

⑤脾胃食积、痰湿内蕴,心胃之火不能归于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