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貌似私密,实则也是开放的平台。个人的朋友圈属于“法外之地”吗?在朋友圈内发表言论是否就不受法律制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某与王某经朋友介绍相识,后双方经营公司不善,产生经济纠纷.因范某未及时归还借款,2021年6月28日及6月29日,王某在其朋友圈中擅自公开原告身份证及学信网照片,并配有侮辱性言论,范某发现后将王某起诉至郑州市管城区法院。王某辩称,在朋友圈发布原告信息系催要借款的无奈之举,主观上不存在过错且发布的范某个人信息不属于隐私权范畴,范某主张的精神损害赔偿和维权开支无事实及法律依据。

后经过法官耐心解释沟通,王某意识到主张自身权利应通过正确合法的渠道,对自己在朋友圈发布的不当言论表示懊悔,同意删除朋友圈内不当言论,并公开发布道歉声明并至少保留10日。经法院调解,范某表示同意在本案中彻底解决双方纠纷,并将两万元归还王某。

法官提醒:在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上,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但发表内容应恪守道德及法律底线,切记不可逾越。维护自身权利应采取正确方式,在个人朋友圈内也不可随意散布他人隐私,不可挑战法律权威。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追究。朋友圈并非“法外之地”,违法行为必定会受到法律制裁!

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5G现场记者 雨桐 编辑 刘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