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种无法超越的美味,那就是“家的味道”。它可能是妈妈煮的一碗阳春面,也可能是外婆夹的一块红烧肉。做出“家的味道”好像很简单,不需要顶级的食材和高超的厨艺;做出“家的味道”又好像很难,在每一个挑战者面前,我们的味蕾都是最挑剔的考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长大成人后,陪父母一起吃饭的机会变少了,“家的味道”成了记忆深处温暖而宝贵的印记。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和父母长辈的口味变得不一样了。“家的味道”越来越咸,越来越重口味。老年人为什么会突然“重口味”?吃得太咸对健康有哪些伤害?如何帮助父母长辈调整“重口味”?重阳老人节,让我们从一蔬一饭开始,更关注家人的饮食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口味是怎么养成的?

重口味是怎么养成的?

老年人的口味变化,和味蕾的退化有很大关系。我们的舌头上,大约有10000~15000个味蕾,让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酸甜苦辣咸。但是身体步入老年,味蕾的数量会开始减少。70岁时,味蕾已经减少了约2/3,味觉自然就大大退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同样的饭菜,年轻人觉得正好,味蕾退化的老年人就会觉得淡而无味。为了让食物变得好吃,老年人不知不觉就会在调味时放入越来越多的盐、酱油、糖、酱料,或者吃更多的佐餐咸菜、酱菜,让饭菜吃起来有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重口味不是一天养成的。而且一旦养成习惯,老年人很难自己发现,自己的盐摄入已经超标了!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显示,我国居民盐摄入超标,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远超过推荐的每日5克。观察一下家中老人做饭时放的盐,是不是只多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不见的杀手

看不见的杀手

老人常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吃盐多,曾经是人生经验丰富的象征。在物资匮乏、重体力劳动为主的年代,没有人会觉得吃盐多是坏事。
现在我们都知道,人离不开盐,是因为每克盐中含有400毫克钠——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严重缺钠会让人思维迟钝、肌肉抽搐、神志不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如今吃不起盐已经成了老黄历,吃盐太多导致钠超标,才是危害健康的紧迫问题!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表明:每天摄入食盐≥12g,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14%,每日食盐摄入量≥18g,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27%。

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状,也和高盐饮食有很大关系。高盐摄入会通过尿液导致钙流失,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绝经后的女性因为激素变化,钙质流失严重,本来就特别容易患骨质疏松症。高盐饮食只会雪上加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减盐方法很重要

减盐方法很重要

高盐饮食虽然会提高中风、肾脏损伤和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但不到造成不可逆损伤的地步,很难被察觉。因此,劝导老人少吃盐,防患于未然,必须要讲究方法。
如果只一味追求减盐的结果,不考虑到老人的口味,既难以长期保持,还可能让老人食欲不振,导致营养不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减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减少5~10%的盐,通常不会对口味造成太大的影响。可以以周或月为单位,制定一个小目标,逐渐减少做菜用的盐。

用天然食材来提鲜、丰富味道,也是一个好方法。葱、姜、蒜、八角、胡椒、当归、红枣这些调味品,都可以让食物的味道更丰富。如果愿意尝试,柠檬、薄荷、罗勒、迷迭香、肉桂粉等西式的调味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需要注意的是,酱油、蚝油、豆瓣酱、鸡精等家常调味品里,都含有大量的盐分。因为减盐就增加这些调味品的使用量,是绝对不可取的。

常回家看看,多带父母尝尝鲜,多陪老人吃吃饭。健康和美味兼顾的“家的味道”,我们一定可以一起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