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去年,乳腺癌正式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

权威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发226万例,远超女性其他癌症类型,发病率排名第一。

在中国,乳腺癌同样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去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数约为42万例,近12万人死亡。

尽管“粉红丝带”这项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乳腺癌防治运动已经在中国发展十多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乳房健康,重视乳腺癌的防治问题。

然而,乳腺问题得到的关注还远远不够,目前国内的乳腺癌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国内乳腺癌患者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也亟待社会关注。

对于那些身患乳腺癌的病人而言,治愈乳腺癌更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经历癌症带来的病痛折磨之外,如何接受因为手术而残缺的身体,如何调节因此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问题都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一起解决。

01

身体痊愈了,但心理还没有

国内乳腺癌筛查开始的时间较晚,筛查意识较弱。

有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早期发现率不足20%,其中通过筛查发现的比例更不及5%,而不少发达国家的早期发现率已提升至80%。

与较低的早期发现率相似的是国内保乳手术的比例,只有22%。

这一数据远远落后日本的50%,欧美国家的50%-70%。究其原因,除了上文提到过的早期发现率低,国内的放疗中心和放疗设备不足也是许多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r:《嫉妒的化身》中得了乳腺癌的女主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医疗知识的科普不到位,中国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也是影响近八成乳腺癌患者选择切除乳房的重要因素。

直到今天,改良后的乳房切除术依然是国内乳腺癌手术的主流方式。

“切乳保命”的想法在不少患者的心中根深蒂固,毕竟在癌症复发阴影的笼罩之下,生活质量不再排在她们心中的第一顺位。

因为缺乏认知,留下的乳房对患者来说就像随身携带的炸弹,她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炸弹”再次爆炸。

然而,切掉乳房并不意味着患者从身体到心理都被完全治愈。

36岁的谷冬,4年前在确诊乳腺癌后选择了切除乳房。即使事先知道自己会失去一侧乳房,术后她依然不敢低头看一眼自己的伤口,总觉得只要不去确认,身体就还同之前一样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r:《嫉妒的化身》中得了乳腺癌的女主

然而在出院后,谷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身体。她开始害怕洗澡,变得自卑和敏感。在夏天也要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才肯踏出房门半步,即便如此她还是害怕路人投射过来的目光。

乳腺癌的阴影逐渐散去,然而“大难不死”的谷冬们没能够顺利回归生活的正轨。

当“人的病”不再是生活的第一顺位,“病的人”才在真实的生活中慢慢意识到切掉乳房虽然治愈了身体,但心理创伤的治愈还要很久很久。

02

不被看见的她们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乳腺癌患者选择手术切除乳腺,然而97.5%的患者对此感到忧虑,93.3%的患者在乳房切除后自卑感增强。

因为无法面对身体的残缺,催生出的焦虑情绪让不少乳腺癌患者无法摆脱抑郁,变得情绪不稳定。

在对心理健康问题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在面对易怒、敏感的患者,同理心也被逐渐消磨,关系不可避免的冷淡疏远。

乳腺癌患者,这个不被社会看见的群体的困境,亟待全社会的关注。

这几天,一条根据真实经历拍摄的短片在朋友圈默默刷屏。

,时长04:43

不少朋友的分享语都是看得鼻酸。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乳腺癌患者的身心困境第一次被大众看见。

短片聚焦了五位年龄不同、生活迥异的女性,讲述她们对抗病痛、重建生活的故事。

23岁将要踏入职场的学生,28岁刚刚成为舞团首席的舞者,35岁拿下新市场的职场女强人,40岁拥有美满家庭的主妇,55岁不用操心家人,开始享受独自旅行的中年女人……

乳腺癌的出现,给她们的人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奔跑之后,年轻的姑娘胸部会隐隐作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该在台上尽情展示自我的舞团首席,却在上台前紧张的整理自己的舞裙,小心翼翼的拉高自己的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事心中无所不能,披荆斩棘的女强人,也会在深夜加班后,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用拳头轻锤着自己的胸口,大口叹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癌症带给她们的还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病痛,还有精神上的折磨。

有对癌症复发的担忧,沉浸在旅行的快乐之中的阿姨,在听到女儿那句“妈,记得回来复查”的瞬间,欢乐气氛瞬间荡然无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对术后将面临身体缺失的恐惧,即便为了健康不得不选择乳房切除术,但患者心理的坎始终很难跨越。

在不少患者的自述中都提及她们曾在手术前反复观看网上的病例照片,想象着自己乳房消失后的样子,想象着残缺的自己会面临的种种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片中提到的即刻重建,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35岁的职场女性在医院就诊时,医生就建议她“可以在乳房组织切除后即刻进行乳房重建,一次手术,解决两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们不用再学着面对残缺的自己,忍受因此产生的焦虑不安的情绪,也不用担心自己想象中的备受歧视或是感情破裂真的发生。

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人认为接受切乳手术后的乳腺癌患者已经完全脱离了病人的角色。

其实不然,乳腺癌的治疗更应该被看作一个长期的过程。

短片中,拥有幸福家庭的40岁妈妈就是一位接受过乳腺手术的患者,缺失的乳房始终横亘在她与家人中间。

她第一次出场时,身披浴巾坐在泳池边上,脸上一直挂着灿烂的笑容,左手一直举着手机拍摄泳池里正在嬉戏的丈夫和孩子。

但镜头一转,面对孩子一次又一次“下水”的诚挚邀约,她只能回答一句:“妈妈有点害怕。”用浴巾把自己紧紧的包裹住,一个人转身离开走向更衣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并不知道,她的妈妈真正害怕的是拿掉浴巾就会暴露无疑的蜿蜒的术后疤痕以及不完整的身体。

即便切除乳房后许多年,她们依然可以选择重新回到手术台上进行乳房重建。

而这选择不仅仅是为了美,也不只是为了身体的完整,更多的是为了找回那个完整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乳腺癌患者来说,乳房重建的不仅仅是能够拥有完整的身体,更是重建了面对生活的信心,重建了自己与亲人朋友的亲密关系。

然而,相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医患双方对于乳房重建的认知还有很大差距,许多患者在接受乳房切除手术前不了解乳房重建这一选择。

与乳腺癌高发病率、高手术率相比,中国女性乳房重建率仅为11.69%,远远低于欧美等国家。

03

乳房重建,让粉红绽放

每年的10月是国际乳腺癌防治月。

去年,强生医疗支持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的倡议将10月16日设立为以关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为主题的公益健康宣传日——“粉红绽放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望以此来呼吁社会各界响应并支持乳房重建的倡导,提升公众对乳房重建的认知水平,并营造积极健康、多元的社会舆论空间。

过去一年,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以此为起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普教育系列活动,乳房重建话题在社会上吸引了更多关注。

有相关专家表示,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应该贯穿手术的全过程,医学专业领域内应进一步推广乳房重建的理念,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乳房重建临床选择,不仅帮助患者战胜肿瘤,还要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今年,“粉红绽放日”再度启航,以公益宣传片为载体,宣传乳房重建健康教育知识,提升公众、患者、医疗专业人士对于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认知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生医疗致力于支持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将乳房重建这一话题带入公众讨论范畴中,对于乳腺癌整体诊疗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也希望能借此契机,与各方一起推动积极的改变,帮助更多乳腺癌患者重建美好生活,绽放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