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千万视力残疾人士,可在日常生活中,盲人却仿佛隐形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几乎没法独自出行。
盲道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指引盲人通过脚感继续向前直行的盲道,表面呈长条形称为“行进盲道”,另一种是告知盲人盲道要拐弯或者盲道的终点处,表面呈圆点形,称为提示盲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盲道的作用不仅引导盲人行走,还是保护他们行进安全和不受伤害的空间。但上海市盲人协会副会长朱嗣斌却表示宁愿走下街沿的非机动车道,也不愿走正规盲道,这是为什么呢?
盲人出行主要依靠盲杖探路,在盲道上左边敲一点,当中敲一点,右边敲一点,这样能保证两边不会撞到障碍物,其次是依靠听力和记忆力、甚至气味分辨所在位置。
共享单车的出现方便了市民的“最后一公里”,外卖为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然而车辆的增多带来了无序停放和占用道路的问题,还对盲道上的砖块造成了损坏,让盲人无法识别盲道,更是增加了他们的出行难度,很容易就会迷失方向。
严女士家住杨浦区,性情开朗,喜欢参加各类活动,还报名参加了每周一次的跑步组织“黑暗跑团”,但出行成了最大的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收到残障人士对公共设施不便其出行的抱怨之后,公益诉讼检察官迅速展开了调查。普陀区和杨浦区的检察官们对辖区内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梳理排查。
为了保障盲人的出行需求,检察官们通过几个月的走访排摸,将辖区内道路设施中存在占用、不符合铺设标准的的盲道整理出来。
盲道被侵占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在有些路段,因为反复施工或者设计不合理,走着走着盲道突然直接中断、消失了。
在走访中,检察官发现,居然还有保安岗亭直接建在了盲道上。
人行道中的窨井盖、立墩、警示桩等,对盲人来说带来了碰撞的危险,因此需要在障碍物边缘铺设提示盲道,让他们知道障碍物的位置,避免碰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调查核实,检察官们向对辖区内对盲道负有监管职责的街道或区建管委提出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他们履行职责,相关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整改。
近日,承办检察官特地来到此前发函检察建议的部分地点进行了回访,整改效果显著。
盲人的独立出行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希望在检察官们的努力下,能为盲人留下一条畅通的“光明正道”,也希望能创造更好的无障碍出行环境,让更多人受益,守护住残障人士出行的底气。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施亚娟 吴依娜 编辑:陶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