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兵:安徽含山人,本科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2010年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首届林容生山水工作室,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安徽省青年美协理事,马鞍山市美协副主席,马鞍山画院展联部主任,马鞍山画院专职画家。

水墨清音 无边乡愁 ——读林兵水墨艺术

文/陈明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美术报》副总编

林兵是皖中人,皖中位于长江北岸,曾是吴楚属地,古有“吴头楚尾”之称。或许是这个鱼米之乡特有的南方情怀和吴楚之地的瑰丽文化,造就了林兵内蕴丰富、清秀婉约的艺术气质。

林兵在2010年左右创作的《云回故里》《春到家园》以工笔的语言描绘他自己魂牵梦绕的家山,在形式上受到传统青绿山水的影响,有稚朴厚重的格调。显然,林兵在这类作品上,汲取了隋唐青绿山水的方法,先以铁线勾勒,再填色。

但与古人不同的是,林兵笔下的山水间穿插着村屋与稻田,白墙黑瓦与山间的白云相映成趣,传统青绿山水的元素被打散重构了。林兵用色也与传统青绿有所不同,他喜用沉厚的复色,层层烘染,造成自然和润的效果。

在暗处,又以淡墨罩染,再以提色的方式勾勒渲染,如此反复,造成阴秀古雅的效果。秾丽而不艳俗,清夐却不失厚重。在章法上,《云回故里》与《春到家园》有相似之处,皆是顶天立地的满构图,然后以云、屋、树木穿插其间,打破满造成的雍塞,使画面流荡而不郁结。

2012年之后,林兵又创作了一批“早春系列”作品,这一系列源自于家乡冬天的雪景。《早春》系列以近景的树木,中景的麦田,远景的丘陵作为构图的三大要素,用灰色调表现皖中春雪的宁静与安详。

在萌出嫩芽的麦田上,清爽的绿色连接了黑色的树与白色的山,读来竟有欧洲北方文艺复兴风景画的趣味。在描绘家乡的这些作品上,景色无一例外地清幽平淡,自然,从中还可以见出浓厚的“乡愁”。“乡愁”对于林兵来说,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结,也是其艺术创作不断的源泉。

如果说青绿山水只是林兵艺术道路的摸索阶段,那么,对于水墨的探索则是真正体现其学养和性情的媒介。从历史上来看,南宋之后的文人画家多出于南方,这不仅是各种因素造成文化的南移,也因为南方丘陵湿润的自然环境,为水墨特性的体现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

林兵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文化环境均在南北之间,身处南北交接之地的水墨画家,必然会受到南北风气的影响。如何选择并从中攫取有利元素,是极为重要的。

显然,林兵在最近几年的水墨画上,力图避免这样的窠臼。基于此,在用墨上,林兵汲取了文人画的苍润淋漓,利用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田园、林木的苍茂湿润,又保持着大开合的章法与气势。这又与之前的青绿山水既有章法上的连续性,也有笔墨上的鲜明对比。

从青绿转向水墨的念头,其实在他2010年到中国国家画院进修就开始了。在2017年创作的《三月有雨》《夜来秋雨后 秋气飒然新》《村口的河》等作品中,林兵延续了他青绿山水的基本章法,但舍弃了远景,以留白来代替,画面空间显得空灵。

在语言上,工笔的谨细依然残存,但已经逐渐被写意性的笔墨代替。林兵将墨色的晕染与线的勾勒交织起来,自然晕开的墨色清润灵秀,反衬出线条的劲逸。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后的这批作品中,林兵在画面中加上了渔网和翠竹,这当然来自当地的特有物象,但并非照搬对象。渔网既是画面的组成元素,也是一种水乡生活的象征。在画面上,渔网的交叉线条与直立的树木形成视觉上的对比,丰富了画面,也便于笔墨的挥洒。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最近的一批水墨画中,林兵在笔墨上更加放松,大团块的墨色,写意的线条构成的渔网,淡墨写就的树木,逸致横生,风华妍雅。就我看来,相较于早期的青绿,这批水墨画更能体现出传统写意画的趣味和真奥。

从青绿工笔到水墨写意,林兵近十年的艺术探索与变革不可谓不大,在其逐渐成熟的创作中,语言的转换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它促动着林兵不断拓展题材、变革语言,从而获得更为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

在他给我们展示的数十件作品中,“乡愁”始终是挥之不去的主题。正因为如此,在林兵的作品中,写意水墨语言造就的韵味,跟画面中弥散开来的淡淡乡愁交融于一体,浓淡相叠,层层相映,营构出了一个天机幽妙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