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握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

优秀服务商助企“智改数转”

□苏报记者 张帅

苏州正积极推进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对于服务商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二届两化融合暨数字化转型大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齐聚苏州,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出谋划策。同时,大家关注苏州的神奇之处:为何政策一落地,就能见效?难道苏州的政策也变得智能化了?

在苏州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论坛上,苏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市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1-2023年)》指导解决“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等现实问题。

今年7月,苏州全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半年度工作推进会召开,会上公布了苏州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20家优秀服务商名单。数据显示,企业通过这些优秀服务商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靠谱的优秀服务商有哪些过人之处,他们是如何精准地抓住企业需求的?

工业软硬件+精益管理咨询,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增长疲软、成本增加、工人难招,电气行业传统的粗放式管理不合时宜。但是,面对陌生的数字化领域,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也困扰着众多中小企业。

常熟开关厂是中国电器元器件行业的龙头企业,一直以大批量、少品种的规模化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昔日那种单纯的人员管理排单、简单排程生产模式,已越来越满足不了当下的生产需求。

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于是,常熟开关厂与苏州慧工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立项建设常熟开关智能车间,先后完成了整体数字车间产线、IPS工业生产体系完整导入、应用IN3平台10个系统模块。目前,人均产能提升了38%,在制品库存期从14天缩短为1.5天,交付周期从5天缩短为1天。

转型成效如此显著,源于服务商慧工云的专业服务团队。该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聚焦于电气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问题,自主研发了“IN3制造运营平台”,深耕离散制造行业,以“工业软硬件+精益管理咨询”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工业互联网服务,实现“端到端”业务闭环。在实践中,慧工云逐步实现了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替代,帮助企业实现工业制造能力的快速升级,是苏州唯一参与首批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生产设备系列标准编制的单位。

4年多来,慧工云已服务300多家行业客户,帮助盛隆集团、常熟开关、广电电气以及华勤技术等行业领军企业集工厂运营优化及数字化运营平台于一体,优化了精益数字化发展之路。

10月15日,慧工云协办了第二届两化融合大会暨数字化转型的“数据管理创新论坛”,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张兵发表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管理实践分享》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数据”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动能。

诊断服务团队“一企一策”,高标准开展现场咨询诊断服务

智能制造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通过“人机协同”,以高效能提升实现产品向高端供给、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经过苏州市工信局遴选,工信部电子五所华东分所领衔负责苏州市智能车间诊断和智能工厂诊断项目,开展智能车间诊断项目需求调研、可行性评估和实施方案制定。

苏州一家新型金属材料科技公司主营产品为胶管钢丝,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列,其中切割钢丝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该公司虽然自动化程度较高,数字化设备占比90%以上,但是生产设备暂未联网,所有设备为单机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信息需要人工录入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信息等监控数据需要人工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进行处理,存在延迟性。

诊断项目实施后,该公司生产时的蒸汽流量由原来整个工厂级别的管理,细化到生产线的管理,车间每条生产线每个小时的蒸汽用量,以及每天、每月、每年的统计量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时,各个区域、关键工序的耗电数据也一目了然,每个小时的量、每天的量都有监控。生产线安装了看板电视,工艺生产数据、能源消耗一目了然,有利于节省能源以及工艺的实时监控。经计算,企业能源的消耗降低10%,产品品质提升3%。

记者了解到,工信部电子五所华东分所项目研发和实施团队,硕士以上人员占比超72%,拥有3年以上智能制造领域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比超64%。诊断服务团队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通过深入工厂和车间,高标准开展现场咨询诊断服务,查找企业推进智能车间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引领苏州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智能化改造方案。该团队夏超博士称:“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苏州实现全国智能制造最高水平!”

不搞服务“绑架”,由企业自己主导智能化改造

“智能化改造,要‘软硬兼施’,但不能绑架用户意愿!”苏州高端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晓东认为:“智能化改造,就是要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应用领域的问题,做到无缝对接。”

刘晓东同时也是苏州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装备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服务人员。他举例说,服务团队承接了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项目——阀门智能检测泵台。客户原来检测一个阀门,可能需要5个工人,由于阀门非常重,工作强度比较大,测试步骤也非常繁琐。使用这个检测设备后,基本上1名员工就可以操作,而且不会有误操作,效率提高80%以上。

提效80%,靠的是一款智能数据采集器。服务企业时,这套智能数据采集器连接着一套简易的工业互联网系统,来支持实现对外发模具精益供应链管理。

刘晓东向记者展示,这款智能数据采集器主要是为了解决模具生产过程中的产能统计与效率管理的问题。智能数据采集器可以方便前端安装在模具中,通过一物一码的形式,与后端的云服务平台相连,从而构成完整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实现异地实时监控产量、效率和位置变更,同步获得生产环节的数据。

刘晓东表示,服务团队一定会跟企业说清楚,设备与服务分开,由企业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然后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措施来开展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因为,智能化改造是一个动态的进行时,绝不能做“一锤子买卖”,不能玩信息不对称的小伎俩,否则就会贻误苏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