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 华商韬略 Noora

如果说机械延伸了人的体力,计算机延伸了人的智力,而传感器则延伸了我们的感知力。

小到手机、温度计、遥控器、台灯,大到汽车、电网传输、医疗器械诊断等,都离不开各类传感器的支持。

以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铁列车代表作和谐号380AL为例,一辆列车里的传感器数量多达1000多个,平均每40个零部件里就有一个是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承担着状态监视、故障报警、车载设备控制等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作为信息产业“电五官”的传感器,却是中国制造的超级短板。

有数据显示,我国中高端传感器进口比例达80%,传感芯片进口比例高达 90%,整个产业呈现出低端过剩、中高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窘迫格局,这也严重掣肘了我国轨道交通和物联网领域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宣称世界已经进入了传感器时代,日、德、法、英等西方国家相继加速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将其视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并采取严格的技术封锁和控制,禁止技术出口,尤其是针对中国。

好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近年来中国也开始重视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并不断鼓励传感器企业做大做强。

其中一家专门从事轨道交通传感器研制的企业,用了20多年的时间,带领我国传感器产业由引进仿制走向自主设计生产阶段,最终有了与国外龙头企业一较高下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立于1990年的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在2000年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将传感产品带入美国通用电气市场,实现了从进口到出口的转变;2010年中车时代的电流、压力、温度、速度传感器首次大批量应用于地铁。

现如今中车时代已经拥有1200多种传感器,年产能超过30万只,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0%,应用范围覆盖轨道交通牵引、变流、制动等核心系统,因此也被誉为“全球轨道交通传感器种类最齐全供应商”。

此外,中车时代布局的MEMS、ASIC等传感芯片核心技术也成功应用市场,年产芯片200万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最早的“卡脖子”到现在能与国外龙头企业“扳手腕”,中车时代传感的突破是众多中国制造企业加速崛起的一个缩影。

虽然我国在芯片、光刻机、工业软件等领域还存在着明显的空白,但我们不必太过沮丧,只要我们直面卡脖子问题,依托我们的举国体制去科研攻关,假以时日中国必将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