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言

“陪诊员”的关键词是“陪”,重点在就诊过程中的全身心陪护,这就对“陪诊员”的专业性门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市场或许更需要这种真正的“陪诊”员,而不是“跑诊”员。

在有些人面临一个人看病甚至一个人“做手术”的“终极孤独”面前,职业“陪诊员”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

所谓“陪诊员”或者“陪诊师”,并不存在于正式的职业目录,但客观存在在我们身边。简单来说,就是那些陪患者去医院看病的人,能帮忙跑腿挂号、排队、缴费及领取检验报告等。根据相关调查,虽然“陪诊员”每次的服务价格普遍在100元至300元,但愿意为此买单的人接近五成,足以说明“陪诊员”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

也有对“陪诊员”持否定态度,认为陪诊服务的可替代性强。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了线上预约渠道,总体来说就诊过程比较方便。就拿苏州而言,很多医院还特地配有志愿者指导患者就诊,就医流程还是比较完善的。“陪诊员”除了帮忙跑腿之外,意义不大。

按照经济学常识,有市场需求就会有供给。所以,“陪诊员”的出现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很多人都会觉得看病难,除了金钱问题外,还难在时间、精力和经验。“陪诊员”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时间、精力和经验这后面的“三难”。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陪诊员”的主要客户以老人、孕妇和外地人员等为主。

因此,尽管“陪诊员”作为一个职业来说,还远不够规范,尚且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个职业背后的大量且真实的需求。实际上,好的职业陪诊,远不只是跑跑腿、拿拿化验单、配配药这样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服务。“陪诊员”的关键词是“陪”,重点在就诊过程中的全身心陪护,这就对“陪诊员”的专业性门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像有的心理“陪诊员”本身具有自己就诊的经验,对患者的需求更能感同身受,或许对患者的帮助更大。市场或许更需要这种真正的“陪诊”员,而不是“跑诊”员。

当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陪诊员”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职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这方面监管也要及时跟上,防止不法分子钻这个行业的空子,损害那些真正需要陪诊服务的患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