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重要时期,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在小口尖底瓶残留物中发现了粮食发酵酒物质,证实了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运用粮食发酵来酿造“酒”的技术,追溯华夏历史中酒文化的璀璨篇章,以此策划“小口尖底瓶里有酒”专题文章,揭开中国白酒起源的神秘面纱!
在千年的磨砺与传承中,中华酒文化包涵着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发展根源,却是一抔陶土塑造出的小口尖底瓶。在上一期,我们讲到了中国酿酒起源,近期,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成果的发布,除了让大家了解了酿酒起源之外,也进一步佐证了,酒器同样演变自仰韶文化,最早的酿酒器、盛酒器就是——小口尖底瓶!
设计之美:“小口尖底”迸发出的优雅厚重
小口尖底瓶被考古专家们发现,是在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里,因其小口、尖底、长腹的造型独特,自发现以后,广受关注。作为仰韶彩陶经典,在各处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小口尖底瓶出土。可见,早在7000年前,小口尖底瓶就已成为仰韶先民生活中的常用器具了。
更重要的是,小口尖底瓶还是研究中国最早酒器的直接证据,佐证中国酒的起源,在考古界、学术界里,这早已成为共识。目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就收藏有一件“小口尖底瓶”,自从仰韶文化被发现后,考古界、文化界等学术机构,对小口尖底瓶的研究,从未停止。
考古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发掘出各个类型陶器造型,大多以圆形器为主,外表轮廓呈流线形,线条简洁流畅,起伏自如。同时,在每个小口尖底瓶上,都有黑彩纹饰与红陶交相辉映,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太阳纹、月亮纹等,各种彩绘纹,如芭蕾舞者轻扬的舞裙尽溢华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小底大腹,重心在上,加上众多类型的彩绘纹路,如同身着舞裙用脚尖站立的芭蕾舞女演员,一袭舞衣、立起足尖,优美高雅,视觉上尽显流畅、挺拔,给人以饱满的美感。
在触觉上,圆弧形器皿温和、圆润,有安全感,可见,小口尖底瓶各组成元素浑然一体,无不体现着形式的设计之美。在尖底所撑起的支点上,彩陶柔美的身姿,在梦幻般的历史舞台上自如旋转,灵动的尖底立起足尖翩翩起舞,给人以超凡脱俗的享受,这是芭蕾舞的魅力,更是仰韶彩陶的魅力,轻盈、舒缓,又不失优雅、厚重。
由此可见,从实用出发、简单朴素,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疏到工整,符合中国陶器器形长期演变的规律。但是,除了传统文化下的视觉之美,令人疑惑的是小口尖底的实用功能又有哪些呢?这么多尖底瓶在当时一定还有某些特殊的用途。
酒器之说:“小口、尖底”中的巨大奥秘
过去学者们认为,小口尖底瓶是仰韶人的汲水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其工作原理是:汲水时,将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汲满水时,瓶口向上并保持平衡。
经过反复研究,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尖底瓶的这一个特点:尖底瓶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制作而成,瓶身四壁并不均匀,因此尖底瓶的重心并不固定,在汲水过程中很难运用重力原理。并不能自动汲水。而且仰韶文化的许多遗址,位于平坦的河床旁,仰韶人在平坦的河床上,更不需要用绳吊瓶去汲水。因此,用小口尖底瓶去汲水,并不实用。
那么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陶器做成小口、尖底的形状呢?正值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重要时期,考古学者们在探秘小口尖底瓶时,经过综合研究分析,已实证了小口尖底瓶的酒器之说。无独有偶,在西方相似的文明中,记载了与小口尖底瓶相关的壁画。在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口尖底瓶用来盛酒,是一种酒器。而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中,同样有着小口尖底瓶的痕迹,对文字的演变研究发现,甲骨文中“酒”字的形态,和小口尖底瓶十分接近。
随着近期对仰韶文化的再考古,酒器之说的直接证据浮出水面——考古学者在小口尖底瓶的内部残留物上,终于发现了谷物发酵酒的遗留。而谷谷物发酵酒开始于仰韶文化时期,实证了,小口尖底瓶是中国最早的酒器!随着仰韶文化的繁荣发展,小口尖底瓶在大小和形态上,又不断的演变和细分,形成了酿酒器、储酒器、饮酒器等。
中国酒文化起源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就是中国酒文化的根。小口尖底瓶不仅铸就了中国酿酒史,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与品质,圆融和美的设计与器型,更是当代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融合表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