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省份,开始了一场有趣的“生育奖励锦标赛”。

四川省攀枝花市,对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甘肃临泽,对在临泽县公立医疗机构生育二孩、三孩的临泽户籍常住家庭,二孩每年发放5000元育儿补贴,三孩每年发放100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三岁。

不仅有育儿补贴,还有幼儿园资助、购房补助,公办幼儿园的二孩每生每学年给予1000元的资助,三孩每生每学年给予2000元的资助,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县城区购买商品房时奖4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补贴力度,放到以往,想都不敢想。

这些城市有两个共同点。

1,同属中西部,同属人口减少、流出、体量较小的地区。

七普数据显示,在四川省的21个市州中,攀枝花的常住人口仅高于阿坝州和甘孜州,列倒数第3位。

张掖市6个区县中,有1个区县常住人口超过50万人,4个区县常住人口介于10—20万人,1个区县常住人口低于10万人。

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仅甘州区常住人口实现了正增长,其余5个县的常住人口均为负增长,临泽就是典型代表。

2,在全国范围内抢跑,鼓励三胎生育。

看看时间线。

5月决定优化人口生育政策,明确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8月以立法形式进一步确定了“三胎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

随后,这两个中西部城市开始出台政策。

做个对比,同期武汉扩大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北京对多胎家庭优先选公租房,中西部城市这种“发钱”式的刺激措施,无疑更直接,更吸引人们的眼球。

然而,这种“比赛式”的发钱措施,似乎并没有触及提振生育率的核心:生、养、教。

从2011年起,育龄妇女数量达到峰值后就已经开始减少,2015年15—49岁育龄妇女数量比上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0至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约150万人。

过去5年,我国育龄妇女总量每年减少约50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谈教育成本和高房价的影响,我们来看女性就业数据,1990-2018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15岁及以上)从73.2%降至61.3%,下降11.9个百分点,虽在全球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但与男性女劳动参与率的差距从11.6个百分点扩大到14.6个百分点。

这种趋势只能说明,职场性别歧视加大,使得女性越来越不愿,或者说“不敢”生育。

经济学家连平10月20日发文指出:人口生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民生工程,将其异化为“奖励锦标赛”,本质上仍是计划经济思维和“运动式”思维,有可能埋下新的问题隐患。

1,从历史经验来看,韩国、新加坡等生育率较低的国家都曾实行过各种奖励生育措施,但最终效果乏善可陈。

2,全球范围内人口向大城市和都市圈流动已成趋势,“运动式”刺激生育,将导致中西部地方付出的成本与收益严重不对等,最终政策推行积极性难以持续,这反过来会弱化当地的公信力。

3,奖励力度太小,不足以影响公众的生育意愿;但奖励金额加大,又将让部分中西部地区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雪上加霜,可谓得不偿失。

所以,真正能提振生育意愿的措施,绝不只是发钱而已,而是如何营造民众愿意“生、养、教”的氛围。

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今年以来,高层持续推进教育双减、房地产秩序整顿。

从上到下,从双减试点城市到全国推广,从多校划片到教师轮岗,从课外培训到课后服务,从教师待遇到学校考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给教育减负的“大魄力”,是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包括房地产领域的政策也是一样,二手房参考价、限制开发贷和房贷、约谈、问责、集中供地,调控手段越来越密集,调控的定力越来越足。

除了住房和教育领域的整顿,还有“一老一小”的全面推行。

据证券时报10月20日报道,国家发改社会司司长欧晓理表示:将“每千人口拥有4.5个婴幼儿托位数”的指标逐年分解到位。督促各地制定“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强化土地、住房、财政、投资、融资、人才等要素保障。继续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领作用,支持建设一批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

顾名思义,“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别说二胎和三胎,连一胎都不敢生,如何解决青壮年的后顾之忧,是接下来“一老一小”解决方案的重点。

比如,沈阳今年7月份发了方案,2021年,新建居住区达到每百户建筑面积配建不低于35平方米的养老服务设施标准,新建、改建、扩建的托育机构按照完整居住社区托育机构建设标准不小于200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淮南的解决方案是,“十四五”期间,建设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0个,养老床位8000张,全市托位数达到20000个,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6个。

总之,提振生育率,绝不仅仅是靠发钱能够做到的,韩国、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让人们从敢生一胎,到二胎、三胎,生育意愿的增长,是一个涉及到住房、教育、养老、养育、社会观念、城镇化等极其复杂的体系。

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指望某些城市砸重金鼓励生孩子,就能立马看到成效,未免有点心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