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快结束小班学习的时候,曾受到老师的邀请到幼儿园去观看孩子的蒙氏工作。在此之前,我也去过很多次幼儿园,但近距离观看蒙氏工作还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头一遭。
同行的家长们都对此次活动表示出了很大的期待,因为我们都想象不到孩子的“工作”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有何区别。
等到工作开始的时候,家长的期待都不约而同转化成了惊吓。看着孩子们从指定位置端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可工作教具全是什么剪刀、削皮刀等真实物品。
这么小的孩子能用剪刀吗?
孩子不会受伤吗?
削皮的教具真的不会削到孩子的手吗?
所有的家长都表示出了震惊与疑问,但本着不打扰孩子工作的礼仪,也没有家长当面向老师提出质疑,但我能感觉到,家长们都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受伤。
“为什么蒙氏生活教具要使用真实的物品?”
“孩子在使用教具的时候,真的会受伤?”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蒙氏对真实的解读。
蒙台梭利的“真实”
蒙氏教育的原则中有一点特别重要:提升孩子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力,让孩子从亲身体验中了解真实的世界。
“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给孩子用真实的教具,引导孩子进行真实且有目的的工作,孩子才能够明白“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试想,如果我们给孩子用的一直是塑料杯子、塑料碗,这些物品摔在地上也没有什么影响,孩子永远不会明白自己“摔杯子”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就无法产生爱护物品的意识。
蒙台梭利认为,所有工作都要建立在真实之上,否则会造成孩子的错误认知。
真实的教具可以给孩子对世界正确的认知;
真实的教具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责任感与自己的重要性;
真实的教具可以保护孩子对危险的洞察力;
“给孩子真实的认知是可以的,但是真实也就意味着会有危险,我们做家长的如何能够放心。我以前真的以为蒙氏教具就是玩具,孩子们玩玩就好了,没想到还有危险”有位妈妈特别诚恳地向我们表达了她的诉求,希望我们都能够一起给老师建议,给孩子用相对安全的教具,不要用什么剪刀,削皮刀之类的。
这位妈妈有这样的担忧也是人之常情,从根本上来说,是妈妈对蒙氏教具的不了解,造成了她的误解,好像蒙氏里面的教具不是玩具就是危险。事实上,
蒙氏教具不是玩具,更不是老师手中的教棒,而是让孩子在其中“自我教育”、“自我启发”的媒介物;
蒙氏教具不是只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它有自己的特征;
蒙氏教具种类繁多,使用蒙氏教具并不等同于危险;
让教育不再纠结于各种细枝末节。我们不能只窥见其中的一面,就将蒙氏教具与危险划上等号。只有全面了解了蒙氏教具,我们才能去判定蒙氏里真实的教具是不是就代表危险。
关于蒙氏教具
蒙氏教具的特征
蒙氏教具最开始是由老师根据孩子成长特点自己制作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具开始有了更好的呈现。
但无论蒙氏教具的制作由谁来完成,教具的特征一直没有改变。
感觉的孤立性:蒙氏的教具尽量一次给一个人操作;
概念定义:让孩子知道事物的正确名称,将正确名称作为单独的概念进行强化
错误控制:每一件教具都有对应的错误控制,通过教具的“错误控制”来帮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
适合儿童的尺寸大小:蒙台梭利教具是依据孩子的年龄段而设计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使用不同的教具,大小、尺寸上,只以儿童的能力为考虑范围。
美观、大方 :不选用五颜六色的颜色,以朴实、大方的色调为主、每项教具都有能够吸引小孩子的因素。
具有很明确的秩序性与逻辑性:每项教具的单独和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教具排列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经典到延伸、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
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每一件教具的教育目的都有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直接目的一般是孩子通过视觉直接能感受到的知识,间接目的则是培养孩子不同层次的能力。
间接预备性:孩子的成长需要相当的时间,因而要逐步地去培养孩子的能力,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为他预备一些以“间接”训练为主的教具。
延伸性:教具具有延伸性,这种延伸性不仅体现在教具的设计上,更体现在孩子的能力发展上;
比如:
色板:通过颜色深浅、明暗的变化,培养儿童视觉分辨渐进色的能力,建立初步对美术的审美观念;
适用年龄:3岁以上。
错误控制:视觉控制
变化与延伸:在生活中发现学过的颜色。
做涂色和调色的练习。 自由的用颜色画画。
直接目的:通过视觉的辨别物体的粗细。
间接目的: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及专注力。
培养孩子的色彩美感 启发孩子的艺术感
图/ 来源于网络
蒙氏教具的分类
蒙氏教具的分类与蒙氏环境的五大区域是息息相关的。包括感官教具、数学教具、日常生活教具、语言教具与科学文化教具。
每一件教具的产生是为了发展孩子的一种甚至多种能力,我们只有清楚明白教具的教育内涵,才能对教具产生正确的认知。
感官教具
感官教具应该是蒙氏教具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具。这类教具的范围包括视、听、嗅、触、味、温、压、辨认立体以及色彩等各方面的感官训练,将颜色、气味等抽象的感觉带入具体实物,用以启发孩子认知的敏锐性,加强孩子分类,配对与排序的能力,为进一步的教育“目的”立下根基。
比如:
嗅觉瓶:练习辨别气味浓淡,及各种气味间的不同感觉。
图 / 来源于网络
圆柱组: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儿童能将每一个圆柱体,放回适当的洞里,而是锻炼儿童的观察力,培养他们能辨别相同性( 都是圆柱体)、相异性(高度不同,直径不同等)、 次序性(由左到右或由大到小),引导儿童能够由了解和思考来判断事物。
图/来源于网络
除经典教具外,感官教具还投放了俄罗斯套娃、音感钟、布盒、水果拼盘、香袋等丰富的延伸教具。
通过感官教具:
孩子经由自己的体验而有清清楚楚的辨认能力。
形成孩子“自发性”的发展 ,进一步让孩子自动地观察和思考。
让孩子从中辨别相似物和对比物,在心智上产生“推断”,而能做成“决定的思考”和行为。
语言教具
蒙氏的语言教具重视的是让孩子自然地感觉并领悟周围的一切。
比如:
“砂纸字板”:让孩子用手指去触摸砂纸中的字开型(不用细笔,用手指),利用这种预备写字的间接练习,养成他头脑对眼力和肌肉间“发号施令”的协调能力。
图/来源于网络
通过语言教具:
让孩子自然地由“感觉”到“领悟”周围的一切
孩子的成长需要相当的时间,因而要逐步渐进地去培养;
科学文化教具
科学文化教具的使用常常会涉及到五个部分,包括动植物学教具,地理教具,历史教育教具,天文地质教具教具以及音乐教具。
比如:
水中的沉与浮: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
图/来源于网络
通过该类教具:
儿童能对其生存的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
培养孩子对环境有卓越的观察力,养成从观察到试验的科学习性;
培养孩子爱科学的情感以及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
数学教具
数学教具直接打破了“教”与“数”的概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蕴涵于具体的教具中,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中,先了解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等,再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实象与抽象间的关系。
比如:
“纺锤棒箱”:认识0,巩固数与量的对应练习,渗透集合的概念;
图/来源于网络
通过数学教具:孩子能自然而然地学会数学。
日常生活教具
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来形容日常生活教具再合适不过。对六岁以前的孩子而言,玩耍就是学习的过程,他们喜欢重复玩手中的玩具,并且天生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他们还愿意模仿大人的行为,比如打扫等。我儿子两岁左右的时候对拖地扫地,表现出了难以抑制的热情。
孩子们就是在玩中学习的,日常生活教具就是将生活融入到了教具设计中。
比如:
基本动作教育:走蒙氏线、站姿、坐姿、搬、拿、放,提...
照顾自己:穿脱衣、穿脱鞋、吃饭、喝水、上厕所、整理书包...
照顾环境:清洗整理、打扫卫生、照顾动植物...
谈话礼仪:打招呼、道别、邀请、道谢...
动作礼仪:开关门、倒茶、入席...
通过日常生活教具:
儿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交礼仪,从而帮助儿童更好地照顾自己、照顾环境、适应生活
教具的功能
蒙特梭利教具的功能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提高孩子感觉的敏锐度
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形成健全的人格。
班级设置教具的原则
一套为准
蒙氏教室里,对于教具的数量需要进行限制。目的是帮助孩子控制欲望,学习耐性。如果其他小朋友已经在使用某种教具了,孩子必须学会等待,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尊重。丰富的教具可能会使儿童陷入认知混沌的状态。
教育者期待的是,儿童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意志力。
针对性
以混龄教育为主要符号的蒙台梭利,每一个教室里五大区域,不同层级的教具都应当陈列出来,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需求。
秩序性
蒙台梭利教具的陈列与摆放是帮助建立孩子外在秩序感的关键。每类教具应当集中在某个适当的位置,摆放整齐且美观。
对蒙氏教具的疑问
蒙氏教具中有没有团体协作的工作?
为什么会有家长问这个问题,因为家长会担心孩子单独工作会不懂得集体交往,没有基本的团队意识。
事实上,在蒙氏环境中,孩子们单独的工作,与团队意识的建立并不冲突,因为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更好的去认识他人。
此外老师也会在适当的时机组织团队活动,比如色板游戏等,帮助孩子们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蒙特梭利教具操作是否有标准的动作和程序?
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操作动作无所谓对错,尤其对孩子而言。
在众多的方法中,教师要用最准确、最简便的方法来进行示范。
教师示范的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孩子正需要的。
蒙氏教具的真实性,不会伤害孩子
了解了蒙氏教具后,我们可以肯定地来回答:蒙氏教具不会伤害孩子。
其实从蒙氏教具分类来看,比较多能使用到真实教具的是日常生活教具和感官教具。而这两类教具,剪刀和削皮刀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教具是可以让孩子放心使用的。就算是剪刀和削皮刀,老师在选材的时候,也会选择贴近真实但相对安全的教具。
同时,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判断什么样的教具适合这个孩子;在使用教具前,也会做正确的示范,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足以让他们掌握这个教具,并在使用中保护好自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