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美术报》第246期美术新闻

本期话题

如何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

本报记者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巩固传统文艺评论阵地,加强文艺领域基础性问题、前沿性问题、倾向性问题等的研究,针对热点文艺现象及时组织开展文艺评论;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健全完善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方式。对文艺评论的写作方式、平台特点以及评价方式,都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当下文艺评论形式纷繁复杂,如何全面客观认识并积极加强文艺评论的阵地建设,是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要思考并且切实做到的,本期时评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张应辉:寻找合力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

段运冬:提升“算法世界”的文艺评论要有新方法

杨宏鹏:健全基于大数据的文艺评论

●贾峰:文艺评论阵地建设要有问题意识

●邓静:高等院校需发挥文艺评论“新阵地”作用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就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特别是对传统文艺评论和新媒体文艺评论的特点、形式、功能、关系都给予了明确的导向。与此同时,对照《意见》要求反观发现:当前文艺评论发展在呈现多元形态的同时,传统文艺评论的批判性日益钝化,一些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沦为艺术商业推手,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缺乏有效互动。这提醒我们,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要带有问题意识去剖析、提炼,总结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价值观念、评论边界和时代方位。

第一,要巩固好传统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传统的文艺评论是以研究文艺领域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关注文艺领域的学术性前沿问题为主旨,同时具有鲜明的学术立场倾向和价值观念导向。也就是说,文艺评论的立场既有文艺评论工作者个人的学术立场,也有包含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在内的意识形态立场。

就现阶段传统文艺评论发展现状来看,评论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泛化,评论的边界意识也在无限扩大,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表现乏力,更有甚者,以“红包的厚度决定评论的高度”“以西方价值观念图解中国传统艺术”,“人情评论”“奉命评论”“圈子评论”更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应该清晰一点,文艺评论是公权力,它不仅仅是为作者和作品服务的,它还是普通大众认识、认知文艺作品的最佳法门,同时也是文艺评论工作者通过作品向社会传播正确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有效路径。因此,传统文艺评论的阵地建设,要有准确的时代方位和鲜明的价值导向,要不断总结和引导文艺创作探索具有“中国经验”的审美标准和创作范式。

第二,要充分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在当前世界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网络文艺呈现出比以往更为丰富、活跃的状态。同时,由于网络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与拓展,文艺作品的观看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文艺评论正在经历着形态、内涵、外延以至观念上的更新与转变,这对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建设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新媒体评论以简短、快捷、感性为基本特征,甚至带有随意性与不确定性。比如以个人喜好为评判标准,用个人的审美趣味裁剪评论对象,一些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沦为艺术商业的“吹鼓手”,文艺评论的批判性不断弱化,艺术性逐渐丧失。如何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弱化其商业属性,强化其艺术属性,推出更多文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对文艺作品的品位、格调、境界的认知和把握,把更多文艺精品介绍给审美受众,这是当前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的关键一环。

第三,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长期以来,我们将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的重心放在了专业评论上,而对活跃于网络新媒体的大众评论有所忽视,更谈不上对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的关注。在《意见》中,对“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之间的互动关系,用了“推动”一词,也就是说这种互动尚处在一种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呈现出互动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的有效互动呢?

客观来说,就现阶段文艺评论范式而言,推动其有效互动是有现实困境的。我们知道,专业评论流行与辐射人群局限于学术界和文艺界,它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中进行着有效互动。而大众评论则完全不同,这是互联网视域下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产物,它以散存的、个体的、隐性的文化特征活跃于互联网,还没有建立起像专业评论那样的系统性和体系性。反过来看,大众评论是否算得上是对专业评论的回应和补充呢?只是这种互动目前还缺乏自觉性和有效性,其中的隔膜来源于它们书写群体及其审美视域的差异性。要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的有效互动,专业评论可以先向前迈进一步,去主动观照大众评论,因为大众评论是在最大范围内代表着最广泛文艺作品受众群体的审美感受,具有审美意识的普遍性,是对文艺创作回应的重要声音,不应被专业评论所忽视。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