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高层居民特别是高龄老人、残障人士上下楼一直是件麻烦事。最近,北京一些小区里贴出了“无障碍上下楼服务”的广告,可150元一次、上下一趟300元的费用,又引发了新的争议。

150元贵不贵?平心而论,确实不便宜。抛开定价高低,市场化的养老助残机构能推出这项服务,恰恰反映了腿脚不便的居民出行有多难。有媒体走访发现,因为诸多不便,老旧小区里一些高龄老人及残障人士,一年也下不了几趟楼。对于他们来说,市场化的“无障碍上下楼服务”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其价格又决定了这只能用以“应急”,根本无法满足日常所需。

特殊人群的出行难题始终存在,老龄化社会的快步到来,正让这一问题愈发突出。对于广大居民来说,类似于“下楼自由”这样的无障碍服务肯定不能停留在“应急服务”或“贵价服务”层面,而应当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补足这块短板,当然可以借助社会机构的力量,但主要还得靠硬件改造和公共服务托底。这些年,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城市更新的同时,大力开展老楼加装电梯,过街天桥安装无障碍电梯,地铁楼梯设置升降平台等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直接体现着城市的治理温度,切切实实提高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城市由多元人群汇聚而成,大家的需求千差万别。老弱病残人群或许是社会中的“少数”,但高度重视、认真回应他们的诉求,是城市治理“精细化”“人性化”的应有之义。以无障碍出行为例,除了上下楼,还牵涉到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比如,残障人士如何更方便地搭乘公共交通?玩不转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如何叫车挂号买票?只有多从特殊群体的视角考虑问题,真正做到急每个群体之所急、想每个群体之所想;同时根据需求紧要程度、采用多元方式提供服务,才能有针对性地将关爱具体化,真正把好事办好。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范荣

流程编辑 严圣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