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释:夫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公冶长是个大丈夫,虽然在牢狱之中,也不是他的罪过。之后,夫子把女儿嫁给了他。

  • 公冶长(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70年),复姓公冶,名长,字子长或子芝,春秋时齐国人,一说鲁国人,夫子学生。
  • 妻,音【 qì 】,以女嫁人。
  • 缧绁【 léi xiè,用以捆绑犯人的黑色绳索,代指监狱。
  • 子,儿女的统称。

论:在此篇之前,已学习了四篇九十二章。从夫子的言谈对话中,深彻地感知到夫子思想之伟大。这样一位洞悉人性的老先生,识人,断然是不会错的。至于公冶长身陷囹圄,到底犯了什么罪?可百度自行查阅,在此不辨。

但以夫子所说的"非其罪也",可大致的判断,应该是违反了形式主义的某些律条。在前面几章中分析了夫子对于形式主义态度和妥协,公冶长的罪过很可能是道德冲动的结果。在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因果由三维识人法的基础上判断,其在本质上是个正直贤德之人,在这一点上,由他一生的言行或可以佐证。终生治学不仕,继承夫子遗志,教学育人。夫子谓其贤,以女妻之。

错误,总是有的,很多错误是个人的意识自由,刻意忽略了形式主义的礼法。但只要品性纯良,总有改过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公冶长能通鸟兽之语。相比于语言和其他行动形式浅层面的表现交流,更深层次的意识交流是宇宙级的。养宠物的人,能和宠物交流,尽管也有很多障碍,但倾注的爱,彼此都明白;养花草的人,能和植物交流,悉心的照料,它就给你开花,让你快乐;喜欢旅游的人,能和山川地理交流,到访名胜古迹和历史的沉淀交流;喜欢文玩的人,文玩的价值也在于交流;喜欢音乐,是频率节奏的交流;喜欢书画,是图形色彩的交流;写作文章,是思想交流;阅读《论语》,甚至有感觉是在和那位老先生交流。怎么证明这些交流是真实可信的?在于意识的觉醒,只有意识觉醒,掌握意识感知的主动,意识已知的"真实"才渐渐的呈现出来。往往现实的结果是,人越长大越不喜欢与人交流,亦或者读书越多智商越高,也不喜欢与人交流,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总是那么微妙地存在。可以理解的"换位思考",是做不到的,很多事情也只能用算了来具结,实际上意识的自完整早已给出了答案,只是人们忘了最开始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