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瓷器篇—19#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2021年重头戏——“瓷器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汝窑盘,北宋;上海博物馆藏。下同)
上篇说到: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窑,其中以汝窑为魁。汝窑瓷最突出的特色是其独特的“天青釉色”,它因独特的配方和烧造工艺而呈现出令人心怡的“雨过天青”之色。该色不仅满足了当时的士大夫、文人对色彩的审美向往,也令后人深陷于对它的不懈追求之中。遗憾的是,随着宋的灭亡,独具天青之韵的汝瓷也随之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尽管后世之人一直在对它进行模仿与试制,但至今未见成果。
除天青色之外,宋代汝瓷还具有“冰裂纹、香灰胎、芝麻钉”等特色。
今天,咱们继续说汝窑——汝窑之“冰裂纹”。
冰裂纹是瓷器“开片”中的一种。
什么是开片?
瓷器在进入窑炉装烧之前,首先要经过制胎和上釉的工序,然后入窑烧制。烧制结束后,器物出窑、降温,烧制完成。此为瓷器烧制的正常过程,其成品瓷器釉面光滑,色泽光亮,达到预期烧制效果。
然而,也有不正常的情况,比如在器物出窑降温冷却的过程中,一些瓷器的表面会产生裂纹,也就是行话中的“开片”(见上图)。开片现象属于残次品,因为器物的表面形成了无规则的裂纹,看上去显然不如光滑整洁的外表好看。
可是,偏偏就有人将其变废为宝,生生就将它变成了品牌特色。是的,说的就是宋代汝窑工匠,他们将原本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变成了独具“纹饰”特色的产品特征,最终竟成为了一代名瓷,智慧了得啊!
开片的形成
瓷器在出窑降温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开片”现象?
前面说了,一件瓷器是由坯胎和釉层所组成。但是由于坯胎和釉料的成分不同,因此两者的膨胀系数不同,说的通俗一些就是两者的热胀冷缩性能不一样。在瓷器降温过程中,瓷胎收缩的少而釉料收缩的多,于是瓷胎的“面积”便大于了釉料的“面积”,釉面就被瓷胎给“拉裂”了,形成了裂纹。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开片”原理(仅做比喻,原理并非相同):一件夹克衫有里子和面子两层。如果里子是不缩水的尼龙面料,而面子是易缩水的纯棉面料,那么,几次洗涤后,纯棉面子就会因缩水而变小,而里子却还是原样大。如果你强行将面子拉扯得跟里子一样大小,那么面子就破裂了——“开片”效果就出来了。瓷器开片通俗说也是这个意思。
宋代汝窑工匠经过大量的观察与试验,掌握了瓷器“开片”的秘密:瓷胎、釉料的配比以及烧造时间与温度的控制,实现了人工自主烧制“开片”的目的,烧造出了具有开片特色的汝窑瓷。
开片,因其所形成的纹路不同而对应有不同的名称,如:冰裂纹、鱼鳞纹、蟹爪纹等。汝瓷的冰裂纹是其中的一种,因其开片的纹路宛如冰面开裂的样子而得名。鉴定上也常以此作为鉴别依据。
汝窑与上海博物馆之缘
1986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等单位在西安召开年会,会上河南宝丰县有关人员向与会人员展示了一件出土于宝丰县清凉寺附近的天青釉盘。与会的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闻听后立刻派人于当年11月、12月两次赴宝丰县清凉寺窑址作调查,最终确定了“清凉寺窑即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官窑的故乡”,确定了汝窑遗址。可以说,上海博物馆对于揭开汝窑窑址之谜功不可没。
最后,特别要说明的是,宋代汝窑工匠能够人工控制的是形成开片的工艺,而非开片的纹路。汝窑开片纹路乃天成之作,人工不可控也。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网易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热门跟贴